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第五代”导演消失了 中国电影却无后来者

2010年12月06日 16: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除了张艺谋陈凯歌那一代的其余导演,受困于商业类型片技巧的极度匮乏,抑或电影观念的陈旧落伍,不得不尴尬地缺席于这个喧闹的市场。而中国电影盛世下的隐忧根本不在于第五代、第六代的消失,而在于新人的无比匮乏

  文/戴静亭

  在2010年末还讨论“第五代”是个不合时宜且过气的话题,第五代也好,第六代也罢,早已是被人遗忘的老土名词——以艺术之名集结的代际概念,恍然就在中国电影这两年来狂飙突进地发展中悄悄灰飞烟灭。这些论资历、论资源、论经验、论话语权占据了先机和优势的一辈导演,却并没有成为中国电影超英赶美的主力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逐渐在电影业中被边缘化,他们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先锋兵,但在今日的热闹盛世中成了徘徊的旁观者。

  如今活跃在前线上的只剩下张艺谋和陈凯歌。

  在这个以数字(票房)论英雄的时代,很多的身份标签被抛弃了,比如第X代、比如香港电影、比如地下导演、比如体制外等等。“第五代”这个原本是文化精英命名且自娱自乐的概念横亘中国影坛二十年,也终于入土为安。

  “第五代”的多数已被电影资本抛弃

  二十多年前,伴随着《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的横空出世,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一批来自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导演掀起了中国电影美学思维的革新和文化反思浪潮,这一批电影人从此登堂入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度引领风骚、占据着这个圈子阶层的最上方,他们开创了中国电影走海外路线、在东方西方之间闪转腾挪的生存之道,继而又打造了古装大片样板、试水电影产业化。早在张艺谋拍摄《英雄》之前的《秦颂》(周晓文)、《荆轲刺秦王》(陈凯歌)、《谁说我不在乎》(黄建新)、《紧急迫降》(张建亚)乃至后来的《门》(李少红)都不乏各种市场化的野心。但是,除了登上庙堂从而一骑绝尘独孤求败的张艺谋和一路艰难地在大众和自我之间磕磕绊绊、终于以《梅兰芳》和《赵氏孤儿》基本取得平衡的陈凯歌,其他人似乎逐渐淡出了中国电影火红年代的第一线。

  曾与张艺谋、陈凯歌并列为三剑客的田壮壮一贯最有自己的风骨,甘于寂寞是他的个人选择,所谓电影的繁荣光景对于俨然出世的田壮壮来说恐怕比浮云还浮云,一部低调完成、平淡收场的《狼灾记》其实压根不算他的“古装大片”尝试,田壮壮的孤傲又怎解得了被《英雄》《黄金甲》培养出来的观众之风情,骨子里的文艺气质和意境追求被错误地包装为商业大片,错位得不伦不类。黄建新曾是那一批导演中唯一善于洞察现实生活、表现都市题材的“异类”,但走上仕途的他已多年没拍电影(《建国大业》除外),协调香港电影人融入内地电影业是他这些年孜孜不倦、最具建设性的工作,如今也确实大见成效。

  电影市场过去的不景气让很多导演转向电视剧,而能把电影风格带入电视剧、将电视剧也拍成个人作品的导演却只有李少红,一直坚持电影电视两条腿走路的她却被重拍《红楼梦》这件“政治任务”式的“电视剧订单”拖累了三年,干的是工匠的活,顶的却是人民公敌的骂名,其间的苦衷只能变成数年后再叙说的曲折。但在铺天盖地的网络口水下短期内摘不掉“新《红楼》导演”这顶帽子。把新《红楼》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少红的正是她的同学胡玫,早已彻底转型电视剧导演的胡玫倒是紧紧地抓住了电影市道兴盛的好时机,只是她那部也试图古装大片一把的《孔子》即便有国际巨星加盟也掩盖不了骨子里小家子气的电视剧范儿,1亿出头的票房看似风光,其实与投入完全不成正比、足以令投资方肝肠寸断。拍了十几年电视剧的周晓文同样在今年寻找到了重回影坛的机会,但看过他的新电视剧《晚婚》的人一定比看过新片《百合》的人多上千万倍,这部故事恍如《知音》电影版的片子悄无声息地在院线滑过。

  事实上,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和黄建新,那一批中的其他导演几乎全都在忙着接电视剧的活儿,《天下粮仓》《茶馆》、新《西游记》这些大戏的背后正是吴子牛(亦曾是新《水浒》的原定导演)、何群、张建亚,如果想拍诸如四大名著这样有分量的所谓电视剧大戏,这些导演是品质之选,但现在如果想拍一部电影大片,他们似乎不再会进入投资方的视线。

  张艺谋太讨巧 陈凯歌很纠结

  当然,张艺谋和陈凯歌还屹立在潮头,只是,一位成功得太讨巧,一位迄今很纠结。张艺谋无疑是他那一辈中处世最聪明的人,他审时度势地把自己的才能和商业嗅觉与政治权力绑定在一起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在一个商业伦理远远不够完善的社会,标准如此模糊,规则游移不定,唯一不变的是权力,依附权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实用的方法。作为一名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人士,张艺谋已经登峰造极,但作为一名电影人,不知他会不会怀念《红高粱》时代的那股神勇?在烂片横行的今天再回头看《英雄》,其各个技术环节都十分出色,单从影片品相而言水准不低,但内里那种脱离大众的特权阶层视点依旧极其令人齿寒。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张艺谋的审时度势也表现在他比同辈导演更“潮”,更善于把握流行文化:从追随伊朗电影热拍了《一个都不能少》到跟在《卧虎藏龙》身后进军武侠片,从启用周杰伦到火速组合小沈阳与《武林外传》班底,从二人转到网络小说,张艺谋堪称中国影坛的时尚先生。

  相较于张艺谋的灵活变通,陈凯歌的艰难在于他变通得还不够彻底,他就像自己电影中的几乎所有主角一样很轴又很纠结,既无法像田壮壮那般决绝地躲进小楼成一统,也做不到如同张艺谋一样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他一直在犹豫、挣扎,所以即使他也在越来越多地考虑观众、考虑投资方,但他的电影始终坚持品质和情怀,从《无极》到《赵氏孤儿》,他在个人表达与商业需求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

  事实上,当年第五代电影人的欧洲人文电影素养、学院派趣味、哲理化美学、沉重的社会反思责任感决定了他们与普罗大众口味之间的差距。张艺谋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恰恰就在于他完全抛弃了第五代原初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尽管他的潮流感尚未达到冯小刚娱乐大众那炉火纯青的水平,但因为他已经是中国影坛最有权势的导演,所以他早就超乎电影业竞争之外。而陈凯歌一直在纠结中努力地弥合这种差距,至少直到今日资本依旧认可他的努力。至于那一代的其余导演,受困于商业类型片技巧的极度匮乏,抑或电影观念的陈旧落伍,只能被当下四处涌动的“热钱”所抛弃。

  更大的危机在新人严重匮乏

  尴尬的又何止第五代,比他们年轻的那些内地导演在这两年中国电影的爆炸式发展中同样难觅踪影。打开年度票房排行榜,张艺谋和冯小刚这两位劳模之外,内地导演屈指可数。究竟谁抢了他们的饭碗?《狄仁杰》《精武风云》《叶问2》《锦衣卫》《枪王之王》《越光宝盒》《全城戒备》《全城热恋》……这些香港电影人出品的影片占据了票房榜的多数席位。可以说,今日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是一群香港导演。香港导演娴熟的类型片技能和经过港片黄金年代磨练出来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确保交足行货,即便只是翻炒自己过去的冷饭也足以蒙混过关,完成资本热钱在急速扩张的电影市场中抢钱的使命。

  对于投资人来说,他们可以因为陈凯歌的名气与地位而给他空间慢慢地摸索和尝试,但他们也只能等得了一个陈凯歌,等不了所有内地导演都如此缓慢地完成市场化的蜕变。电影市场合理的架构应该是稳固的金字塔型,高成本巨片是位于塔尖的少数,中低等成本的商业类型片才是构成主体和塔基的多数。正是在中低成本电影这方面,香港导演个个都是好手:成本控制得当、拍片速度够快、回收稳定。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还刚开始的当下,以票房论成败本身其实并没有错,只是,靠着把上世纪90年代的港片复刻出一个更加粗制滥造的版本来蒙骗观众是否会重现当年香港电影的雪崩?也许,中国市场足够大多少可以降低这样的风险。但在好莱坞,尊重观众那也是一条百年未变的黄金定律。

  中国电影盛世下的隐忧根本不在于第五代、第六代的消失,电影观念与时代脱节且远远落后于全球电影发展(无论电影工业抑或艺术电影),理应被淘汰。真正的危机在于新人的无比匮乏,宁浩之后,值得一提的新导演仅仅只有金依萌、丁晟等寥寥数人,可《疯狂的石头》都已经是五年前的电影了。在今日中国电影界,主力军的面貌与十年前的国产片、二十年前的港片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平均年龄直奔五十岁大关而去。而在好莱坞,32岁的McG执导了1亿成本的《查理的天使》、34岁的布莱恩·辛格开始掌舵《X战警》系列、35岁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接手了《蝙蝠侠》。在极度短视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不可能期待诞生《盗梦空间》,只能被《大内密探零零狗》和《越光宝盒》一次次轰炸。 ★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曦】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