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图兰朵>投资达1.2亿元 央视解剖张艺谋制造(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一部<图兰朵>投资达1.2亿元 央视解剖张艺谋制造(3)
2009年09月27日 01:24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张艺谋是如何被市场挖掘出来的?

  从电影到实景演出到大型演出,现在的张艺谋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位对电影艺术百分百投入的导演,他现在已华丽转身,成了一名文化生产商,他本人更是文化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他到底是如何被市场挖掘出来的?一起来了解一下。

  著名营销专家叶茂中:“我们今天可能习惯把张艺谋理解为是一个人,其实更应该理解为张艺谋就是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品牌,你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人,他一个人的精力可能是有限的,他可能做一部电影就已经把他累的够呛了,但是他的品牌,他的企业,它可以涵盖面非常宽广。”

  叶茂中,品牌营销专家。在他看来,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工业的第一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叶茂中:“张艺谋卖给别人是什么,它核心产品是什么,首先是它的品牌,它品牌所给你带来这种美好的印象,就你看过他太多的作品,那么奥运会之后,他的这种品牌的价值不断的在提升,甚至我觉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那么他从这个登峰造极品牌的定位,向下延伸产品是非常容易的,所以他不光可以做满汉全席,不光可以做精品菜,也可以做快餐,如果说,我们说奥运会是满汉全席的话,那么它的电影就算是它的精品菜,那么它的印象系列,我觉得就像快餐,就是他天天都在演,天天都在提供他的产品的服务。”

  “我们讲品牌是用来跟消费者沟通的,而产品是用来跟消费者交换的,那么当你的沟通没有达成的时候,交换是不能完成的,那么张艺谋这个品牌的沟通力是非常强的。”

  叶茂中:“就像LV的包一样,你说女孩子买的是包还是LV,我认为90%以上是冲着那个品牌去的,它不是冲着这个包的实用价值去的。”

  记者注意到,一家叫做世界HR实验室的机构,在首次运用经济学的人才价值模型,评出的《中国最有价值的10大导演》中,张艺谋位列第一,测评的结果表明,如果张艺谋导演被一家娱乐公司雇佣,张艺谋将给雇佣方带来品牌方面的提升、广告收入、电影拍摄的收入等,总记1.4—1.5亿。虽然这只是一种测算,但仍然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张艺谋的品牌价值。但是,对于一个电影导演的这条文化品牌之路,也有很多人质疑张艺谋是否太过于商业化。如此作法,他的作品还能否保持艺术性和生命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特别专访了张艺谋。

  记者:“在奥运会之后,您的工作状态跟之前只拍电影有什么不一样?”

  张艺谋:“其实是一样的,有一些闲事来找我,但是我自己还是把精力放在拍电影上,因为我自己还是知道我是个电影导演,这一类的事情也会抽时间做一点,但是还是,时间很有限。”

  记者:“您的电影的制片人张伟平,他曾经说过,说很多投资人跟您合作就是看中张艺谋制作这块品牌,因为可以节省广告费用,宣传费用,您自己怎么看张艺谋品牌?”

  张艺谋:“首先我们,今天是个品牌时代,我们应该看到,就是无论是人是作品还是什么形成一个品牌,它都是历史形成的。如果说某人形成品牌那我们也可以必须承认就是说这个品牌它是有长期的商业回报和长期的市场回报所带来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果这个大起大落,一会赔得落花流水,一会又这那的,可能也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品牌一旦形成,实际上也是,是相对负一份责任我的感觉。如果接着你的话来说,如果认为张艺谋是个品牌的话,我自己觉得,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责任,也就是说任何项目它一定要好,它一定要独特,它一定要让我自己觉着如果是品牌就要对得起大家这个期待。”

  记者:“可能观众有很多疑问,您的精力怎么够呢?”

  张艺谋:“还好吧,我觉得这个精力可以,你看现在不都是够的吗。”

  记者:“而且还很轻松的样子,是因为有这样成熟的团队吗?”

  张艺谋:“有一些是有团队像印象是有团队的,像奥运会是新组建的团队,那从大家不认识开始在那干两年多,所以都有,有新的有老的,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要需要磨合的,但是我觉着有一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包括尊重商业规律,尊重社会规律。”

  记者:“有一种评价说今天的张艺谋,已经不是一位单纯导演,而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商,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张艺谋:“我不知道,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商,如果你要这么看的话,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吗?除非这个导演他的作品是关起门来不对外的,这个画家这个诗人这个小说家,他的作品永远是关起门来,看完以后,自己看完一把火烧了它那没问题,你的作品只要拿出去进入这个流通渠道,商品渠道或者是进入大众事业,恐怕你就都是个生产商了,对吧,我说这个词的话适用于所有的人。”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