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比例110:1 北影:喜欢电影和当导演是两码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录取比例110:1 北影:喜欢电影和当导演是两码事
2010年03月03日 15:16 来源: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去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没有招生引发诸多猜测,尤其是导演系毕业生就业率问题。院方对此回应称暂缓一年招生,主要是整合资源,实际上,学院近几年的就业率都是88%左右。导演系前年招的是剪辑方向,今年正好招电影导演方向,报名人数达到1102人,录取比例达到110:1,竞争非常激烈。导演系也是北电艺术考试有四试的专业,各个选拔程序都非常严格,著名导演谢飞、郑洞天、张建栋、姜伟都是考官,复试已于日前结束。为此记者专访了导演系副主任王红卫。

  记者:导演系本科以什么标准选拔人才?

  王红卫:一方面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也会对考生做感性和经验的判断,这是直觉性很强的东西。大部分考官都是有多年一线创作经验的导演。导演最经常面对的就是“人”,他要处理作品中的人物和面对合作团队中的各种人,这些都是体现一个电影导演创作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标识。考官在对人的考查和判断上,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的,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生在进入这个行业后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入学前所对应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每个考官都心里有数。

  记者:请介绍一下初试和复试的情况。

  王红卫:初试是笔试,是一张有100个单项选择题的文艺和社会常识的试卷。这主要从以文艺为主的知识面考查出发,进行初步选择。这样的考查方式既为了公平,也是为了效率。从今年开始是机器判卷,有明确的分数线。我们在设计试卷的时候,是相对地将难度提升,但把初试门槛的分数线降低。近年来初试的分数线最高的时候是50多分,也有40多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超过一半的考生能通过。我们认为这种初步的选择不宜靠比较简单的题目和比较高的分数线来进行,那样比拼只是谁的错误少,这就类似于应试考试的考查方式。我们更倾向于只要有基本合格的知识储备,就可以进入复试。

  复试是第一次面对面地去考查学生,朗诵和集体情境小品这两个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表演系的考试,但实际上考查点和表演系是不同的。考查朗诵时,考生可以选择任何材料,脱稿与否都可以,我们考查的重点不是朗诵技巧和方式,而是从多侧面考查考生选择材料、处理材料的理由和方式以及考生在公众前处理自我和呈现自我的能力。集体情境小品有考查表演的成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去构思适合这个情境的人物及事件以及用恰当的行为和动作表现他们的能力。初试和复试都只是初步筛选,三试、四试才是选拔类的考试。

  记者:三试的原则是什么?

  王红卫:基本有三个环节,命题故事构思、影视片段分析和问题讨论。命题故事构思在以前曾采用过笔试形式,也曾采用过口试形式。在2008年的本科招生考试中,我们摸索出一个方式可以把这两者的优势体现出来。在每一组考试之前,给这组考生30分钟时间构思,然后用口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考查影视片段分析时,我们会选择一个很短的影视作品,可能是广告、MV、电影片断等。问题讨论环节比复试的口试要深入,有对考生构思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也有对考生的背景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能力的考查,表达的欲望和审美趣味乃至初步的电影理念,总之想尽办法看到考生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东西。

  记者:艺术院校考试中很少有四试,这个环节主要考查什么?

  王红卫:从2007年招收电影导演专业方向开始我们设置了四试,今年的四试分为影片分析的笔试和再一轮口试。对于进入四试的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教育背景,考官都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判断了,但对考生的创作能力还有些看不准的地方,四试时就加强对考生创作能力的考查。如果对考生的创作能力考查也相对清楚了,但考官又觉得属于考生自身非常有特色的部分还没有看得很清楚,或者一些考生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那我们就要设计一些环节,给这些考生多一些空间,把这些有个人特色的东西表现出来,每年的情况都会略有不同。通过四试,对考生有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后,再决定专业考试的名次和未来录取的大致方向。

  记者:您对有志于报考导演专业的考生有什么忠告?

  王红卫:考生要理性考虑喜欢电影和选择导演这个职业之间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导演系选择的是适合做电影导演的人才,如果只是纯粹喜欢是不够的。导演这个职业会面对很多具体状况,考生还不一定能了解。但在选拔过程中,导演系则是非常明确地针对导演这个职业要求去选择考生的。如果考生在理性思考后,觉得自己有这个自信和能力的话,就凭着自己的积累来考试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去准备。一个考生无法判断老师是怎么想的,也无法知道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考生只需打开自己,很真诚地去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能做的做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考生确实是适合的人选,导演系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曹文雨)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