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张永琛:跟风翻拍炒冷饭,导致影视创作贫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编剧张永琛:跟风翻拍炒冷饭,导致影视创作贫血
2009年04月09日 09:10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不久前获得中国电视50周年优秀编剧奖的著名编剧张永琛的新作《孙子大传》正在热拍,这部剧几乎耗尽了他对古装剧的所有热情。

  昨日他在京接受记者专访,就近期的影视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他指出如今不少制片方都热衷跟风翻拍,这恰巧表现出本土影视创作的匮乏。

  【解读热点现象】

  翻拍导致影视业“贫血”

  在前不久举行的 “2009年春季电视节目推介会”上,安徽卫视透露将翻拍一部“《流星花园》加《王子变青蛙》”的偶像剧,之后,张永琛就在其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翻拍《流星花园》透露出国内影视创作的贫血与匮乏”的文章。谈及此事,他很痛心地表示,中国影视业“贫血”了,需要输血,可问题是输错了血,会直接殃及“生命”。

  张永琛分析道,投资商纷纷聚焦“翻拍剧”的确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很容易通过市场的检验,并迅速得到回报,但翻拍剧却打压了“本土作品”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进而会对本土文化带来新一轮的冲击。“翻拍剧不仅是对编剧的挑战,还是对国内影视创作整体的挑战,至少说明我们的创作出现了危机。现在国内从事编剧的人少说有两三万,可每年能拿出创新作品的却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的投资方急功近利、心气浮躁,不肯冒险投拍新题材只愿意跟风,所以造成了荧屏上没完没了的翻拍剧,跟风上马的谍战剧害得广电总局不得不发文件制止。”由于谍战剧越拍越没新意,张永琛预测,前些年泛滥的古装剧有望回暖,迎来新的春天。

  谈到经典名著的翻拍热,不得不提央视8套刚刚播完的、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倾城之恋》,该剧在播出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议。张永琛说,站在编剧的角度,他知道邹静之是下功夫的,“我太清楚这个改编的难度了,一部两万多字的小说要变成五十多万字的剧本,丰富的故事内容很容易被观众指责注水,还有观众会拿电视剧和小说对比,产生心理落差也很正常。我个人认为,这个剧本改编得不错”。

  《团长》抢播要深思

  最近的另一大热点事件便是四家拥有《我的团长我的团》“首轮播出权”的卫视展开抢播战。张永琛说,《团长》引发的这场恶性竞争,观众看起来可能云里雾里,仔细想想便可解开其中的奥秘:“都是收视率惹得祸。内地有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两家权威统计收视的机构,但其实数据并不一定准确,例如:有一年,两家公布的年度收视率前十名的电视剧,十部剧中竟然有七八部是不一样的。”

  张永琛说,收视率只是表象,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利益,“电视台是靠播出电视剧来赚取广告收益,而广告投放和收费高低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那个不可全信,又不能不信的收视率”。

  《团长》的恶性“抢播事件”也给不少电视台上了生动的一课。 张永琛认为,今年各电视台的购片态度将更加谨慎,不会再出现以前为争夺首播权动辄先砸上几百万元定金的行为,购片后能否赚钱完全取决于广告商对这部剧的广告投放,金融危机造成广告订单锐减,广告商更愿意把钱花在回报更高的刀刃上。

  目前国内电视剧的年产量在1.5万集左右。张永琛分析,今年国内电视剧的生产量将会减少1/4,他说:“2009年将不再是一个浑水摸鱼的年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会有一批小公司无法存活。因为市场已经饱和了,淘汰掉的那部分是在市场需求之外的。” 

  【解析《孙子大传》】

  三年创作“痛并快乐着”

  张永琛说,在写《孙子大传》的三年中,他沉溺于春秋时期的纷乱历史中,跋涉在吴国、楚国、越国的兴衰与沉沦中,追寻着孙武、阖闾、漪罗、楚公主、王叔季札、夫差、伍子胥等人的足迹,探究着他们的心路历程:“为写这部电视剧,在韩静霆先生精彩的原著基础上,我还重新研读了《吴越春秋》、《越绝书》、《二十四史》、《战国策》、《左传》等等,仿佛又回到了学校,要准备大考。常常半夜从梦中醒来,不知自己身处哪一国——是楚国还是吴国,是越国还是秦国?”

  “《孙子大传》的剧本折磨了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今天终于可以解脱了。”在几个月前的《孙子大传》开机仪式上,张永琛说起这段话时如释重负。不过,正式开拍以后,事情却没有他预想得那么乐观。由于这部历史大戏要展现的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和事,关于那个年代的历史记载并不丰富,作为一剧之本,很多场景不仅要靠想象完成,连人物的对话也有诸多要求——既要有让观众认可的历史感,又要让演员在表演时朗朗上口,所以只能边拍边改。

  张永琛用 “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创作和修改剧本的过程:“我必须随着剧组的拍摄而不断调整修改剧本、雕琢细节,力求尽善尽美,因此几乎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感觉自己都快为孙武熬干了。但是,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能与一位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这是别人无法享受到的快乐。”

  正因为剧本的不断修改导致拍摄计划顺延,原本已经确定出演的巍子、黄觉、瞿颖三位演员因档期冲突不得不临时换人。

  张丰毅要改结尾遭拒

  众所周知,张丰毅拍戏向来很挑剔,即便是与大导演吴宇森合作《赤壁》,曹操对小乔说的那句“别闹”起初他也很有意见。此番出演《孙子大传》,他也给张永琛提过意见。“我最得意的就是全剧的最后一场戏,我让老子、孔子、孙子三位圣人集中到了一起,谈天论地,祈祷中和乃天下之根本。写这场戏时我心潮澎湃,仿佛融入了那个美好的场景,在聆听着圣人的教诲。可张丰毅觉得这场戏可能观众不爱看,要求我删掉,但我坚持要保留,因为这个结尾是我创作这部历史大戏的一个信念:愿天下太平不再有战争,所以打死我也不会重写另外一个结尾。”

  张永琛指出,《赤壁》中那句让人笑场的台词“别闹”,其实是吴宇森故意为之。“很多人都提出要修改那句台词,吴宇森一直坚持,他是一个市场意识很强的导演,要的就是那个效果。”

  “孙武谈情”是妥协?

  张永琛说,电视剧《孙子大传》写了三个层面:第一,通过孙武波澜壮阔的一生,诠释了《孙子兵法》和兵法中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二,通过吴楚越等国的兴衰沉沦,演绎儒家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和乃天下之根本;第三,用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做载体,探索人性在生死之间、在国家存亡之时到底能具有哪些深刻的力量,人性到底能否具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挣扎与超越?

  至于为何要给张丰毅扮演的孙武设计三段感情戏,是不是为了学吴宇森迎合市场,张永琛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增加情感戏是表现人性最关键的因素,让这个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而且观众也爱看,我对自己写的这几段感情戏还比较满意,就等拍完后请观众点评了。”

  【相关新闻】

  “电视剧应向

  曲艺多学习”

  高满堂指出《团长》缺欢乐

  昨天,由中国曲协主办的“2009年曲艺精品创作班”在京开班。影视编剧高满堂受邀上台开讲,他对相声和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评,坦言《我的团长我的团》他只看了5集就看不下去了。

  曲艺创作班请来影视编剧,就连高满堂本人也感到有点意外,“可能是我创作的电视剧里有很多的曲艺成分。在刚刚播出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我就运用了相声、快板书、对口词、大鼓等多种曲艺样式,同时也加进了很多包袱、笑料和悬念等相声元素。”事实上,当年在上山下乡时,高满堂就是个曲艺爱好者,他说自己曾演过相声、唱过快板书、说过数来宝,《北风那个吹》中闫妮和夏雨说相声忘词的剧情就有他过去的影子。

  对于如今一些热播电视剧作品,高满堂颇有微词:“现在的电视剧苦难太多、泪水太多、沉重太多,人们需要轻松、幽默和欢乐,我们的编剧应该让自己的作品不那么沉重、不那么深刻、不那么尖酸。”对于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只看了5集就看不下去的高满堂认为,这部戏包括之前的《士兵突击》都存在着“单轨道”创作的倾向——一条道走到底,缺少变化、缺少情趣、缺少欢乐。他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曲艺学习,当然如果把曲艺和电视剧结合起来,它会变得好看而有情趣。”他正在创作的新剧《钢铁年代》中,就将把山东快书嫁接进来。

  如今,高满堂不但不说相声,而且听的都少了,不过不是因为忙。他说,主要是现在的相声很难让他发自心底地笑出来:“现在有的相声缺乏讽刺、风趣和夸张,变得越来越浅薄、委婉、乖巧、客气、圆滑,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和功能,它的特征性的东西在减弱。”

  【观点】

  “注水”电视剧

  只能昙花一现

  一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遭到观众强烈质疑。很多人反映,这部作品“故事拖沓”、“台词空洞”、“明明一集能说明白的事,非得掰成两集”。面对责难,该剧编剧百口莫辩:“我本来只写了25集,制片方却硬撑到了42集。节奏彻底乱了,我看了也很失望。”在电视剧中“注水”,似乎已成了行内的“惯例”。

  我们看电视剧,主要看的是艺术。其中的精华是主题的绚丽、演员的技巧、情节的跌宕、台词的精辟、场景的壮美、文化的氛围。现在的观众素质越来越高,口味也越来越刁。看一部好的电视连续剧,不仅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且还能够从中受到鼓舞和启迪。

  但为什么要在电视剧里“注水”呢?当然是为了多赚钱。现在的电视剧都是按集卖的,1集卖100万元,20集“注水”成40集,就多赚2000万元。炉灶搭起来了,桌子摆起来了,原料备起来了,人马召集起来了,一锅面条盛20碗是盛,盛30碗也是盛。反正是市场经济,多加几瓢水就可以了。

  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精品时代。物质产品需要精品,文化产品也需要精品。那些注了水的电视剧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走得太远,更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汪金友

  新报记者|黄笑宇|文

【编辑:程娟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