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侨新村:昔日归侨幸福乐园 今日城中时尚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广州华侨新村:昔日归侨幸福乐园 今日城中时尚地

2010年07月21日 13:5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环市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个有着历史沉淀和时代特征的地方,那里诞生了许多广州“第一”,比如第一个五星级酒店花园酒店,第一高楼63层,第一个顶级商场丽柏广场,等等,这若干个第一中就包括华侨新村,当时国内第一个“富人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云集了大量高端写字楼、购物、餐饮、酒吧等场所,形成了独特的奢华高级的气质。在这片灯红酒绿的闹市商务区中,华侨新村的静谧是个“异类”,牌坊把喧闹繁华统统挡在了外面,只留浓浓绿意、幽幽凉风,和一幢幢老洋房,讲述着这里不同寻常的故事。

  【地理坐标

  坐落在广州市环市东路、文化假日酒店旁的华侨新村,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并有小学、幼儿园。华侨新村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全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最大型的华侨住宅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大多数为2- 3层的小洋楼,设置小花园,绿化环境优雅。

  【历史坐标

  为安置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归侨和侨眷,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广州决定建设华侨新村以满足归侨、侨眷购房和居住的需要。1955年5月奠基开始建设,1958年12月,华侨新村基本建成,以后陆续扩充,鼎盛时共有50多万平方米:东至今区庄立交,西至今广东电视台,北至淘金路,南至今环市路,现在的花园酒店、白云宾馆,当时都属于华侨新村的范围。

  虽然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八九十年代陆续有归侨搬离华侨新村,不少老房子或经历改建,或几易其主,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还是得到了保存,并以这种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众多餐厅、酒吧、咖啡馆、创意公司、艺术空间、设计事务所等,它们的到来更让这片区域充满了文艺浪漫的气息,成为城中的小资时尚地。

  2005年,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华侨新村保护规划,规划范围东起先烈中路、黄花岗公园,南至环市东路,西北邻淘金路。按照规划,华侨新村中的200多栋住宅建筑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别受到整体保护、适当修整和重点修整三种具体措施的保护,其中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底层花园式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和环境氛围受到重点保护。规划规定华侨新村中的区内街道空间、住宅布局形式、路网格局和居住环境氛围不得随意更改,建筑物周边的围墙、院落绿化等加以适当修整和补充绿化。为保持区内整体风格,建筑物的高度甚至被严格控制在10米以内。

  往昔:归国华侨的幸福乐园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而其中以“下南洋”最为壮观,大量的华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谋生。当中有部分创业成功者或回归故土或往返两地开展经贸互动,极大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东山区历来是华侨、侨眷的聚居地。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华侨便在东山的松岗东、新河浦、均益路、合群路、中山一路等处购建住宅。

  解放后,国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大批“下南洋”的广州人回流祖国,加上当时东南亚一带排华情况严重,不少侨民顺应潮流回归祖国,形成了一股回归风潮。为安置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归侨和侨眷,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这一年,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筹建华侨新村的决议,以满足归侨、侨眷购房和居住的需要,11月,广州市成立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决定在环市东路淘金坑附近、白云山南麓的蚬壳岗、玉山岗、蟠龙岗一带进行建设,开始了紧张的征地、测量、规划、设计工作。1955年5月,当时的广州市委书记、市长朱光亲自主持了华侨新村的奠基仪式,正式拉来了建设的序幕。

  从前期筹备、领导、设计、基建、绿化,整个过程都有大量的归侨参与其中。由归侨、侨眷为主组成的基建工程队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建设的资金来源最初是华侨集资和政府拨款,建成后吸引大批华侨以侨汇购买。广州市政府还先后拨款50万元,专为新村建设马路、上、下水道、电力、电话费等公用设施。工程队合理适当地收取设计费、管理费和征地费。按照“来自华侨,用于华侨”的原则,在管理费中提取一部分为新村公共设施、土地绿化之用,建设华侨幼儿园,为华侨小学建平房宿舍等,发挥社会效益。到第二期工程还接受华侨以侨汇建房。华侨新村依山而建,首期规划30万平方米,第二期规划28万平方米,经过十年的建设,建成了468个单元,其中独院式建筑177座,公寓式建筑291套,建筑设计上既参照海内外的建筑风格,又照顾华侨归侨的生活习惯。华侨新村里还种植了大量名贵的树木,白玉兰、人心果、迎客松、白杨树、茶花等,形成了洋房、庭院、山岗、树林,高低错落、相映成趣的独特韵味。

  来自印尼、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秘鲁、巴西、墨西哥、英国、马达加斯加、圭亚那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踊跃购房、建房,落户华侨新村,党和政府也给他们回来安居以最大的关怀,当时政府决定给予他们在华侨新村投资建筑房屋五年免交房地产税、住宅地皮免收土地费等诸多优惠。华侨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消息后,纷纷汇款回国建房,掀起一股热潮,据说最高峰时有超过2000人同时在华侨新村内进行施工。不少归侨深受感动,他们为了表达叶落归根、返回故土、建设祖国的情怀,纷纷把新居命名为“报本园”“英庐”“松居”等。

  携手归侨岁月感情真挚浓厚

  在当时的普通广州人看来,华侨新村是另一片天地。当时不少归侨刚刚回国时,还习惯侨居国的穿着打扮,语言沟通、生活习惯方面与本地人还存在障碍。当时的归侨由于国外有亲人,不时会汇款过来,于是归侨们便有“侨汇票”,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的时候,归侨们可以凭这些侨汇票到侨汇商店,选购普通市民买不到的商品,从紧缺的烟糖油米,到奢侈的收音机、单车,等等。

  华侨新村里来自不同地方的归侨们互相帮助、互相勉励,使得彼此能很快适应广州的生活,渐渐入乡随俗。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归侨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时,华侨新村每家每户都有花园,而且各家之间没有高高的围墙,只用疏篱矮竹分隔,你家的花草伸到我家的园子,分外亲密。平时归侨们时常组织聚会,华侨新村内有归国华侨联谊会和俱乐部,经常开展书法、美术、诗词、歌咏、灯谜等活动,每到年节的时候,归侨们都精心装扮一番,准备各自侨居国家的特色菜式,到华侨小学的小礼堂共同欢度节日。形成了“同地而居,和睦相处,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来自不同国家归侨及侨眷的交流和友谊,被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称为“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侨新村的一些居民先后返回原侨居地,或迁移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那些迁出的归侨很多人还保留着在华侨新村居住时的美好回忆,每每回到广州时,必定要到华侨新村来探访旧友,不少侨民之间的友谊还延续到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留在华侨新村的归侨侨眷们人数逐渐减少,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和平路十号就是归侨联谊会的会所,他们定期都会在那里举行聚会。

  藏龙卧虎名人地

  当年的华侨新村内聚居了众多华侨归侨和港澳的知名人士,包括广东省副省长黄洁、邓文钊;市侨务局副局长方君壮、刘家祺,印尼归侨知名人士许崇德、刘宜应、薛两清、陈灼其、许受惠、宋金土、谢淡秋,加拿大侨领梁葆常,归侨散文大师秦牧,归侨油画家余本,美国归侨陈三才、黄康、赵华协,秘鲁侨领戴宗汉、戴贺庭,香港知名人士张中畊、李松、王宽城,以及岭南建筑泰斗莫伯治,东南亚归侨、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等等。华侨新村被称为是广州城内藏龙卧虎的名人地。

  1959年的一份统计数字显示,华侨新村内有全国人大代表4名,全国侨联委员9名,广东省人大代表5名,广东省政协委员5名,广东省侨联委员13名,广州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3名,市侨联委员21名,东山区人大代表5名,区政协委员14名,参政比例之高相当罕见。

  侨资促经济发展

  在华侨新村居住的老一辈政界、商界、侨界知名人士中,不少是当时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的股东,有的还是董事、副董事长,他们积极吸纳侨资,兴办工厂,强有力地推动当时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秘鲁华侨领袖戴宗汉,热心捐资兴办同文中学、人和华侨医院以及资助暨南大学办学等等。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香港侨领邓文钊,是《华商报》创办人之一兼董事长。

  接待众多政要贵宾

  华侨新村建设以及建成后,接待过国内外众多政要贵宾。爱国侨领陈嘉庚远道前来视察,称赞华侨新村选的地方好,建设得好,华侨小学办得好。当时的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何香凝也亲临新村视察,慰问归侨、侨眷,她称赞华侨新村是“归侨、侨眷幸福的乐园”,并为华侨新村、华侨小学和华侨幼儿园亲笔题字。华侨新村还接待过来自罗马尼亚、法国、南斯拉夫、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元首和外宾前来参观访问。

  文化假日酒店曾是人工湖

  现在若是外地的朋友问“华侨新村在哪里”,广州人一般都会这样指路,“环市东路上见到文化假日酒店,旁边就是”。不少人感慨着文化假日酒店的位置真是好,却不知道原来它所在的地段曾经也是华侨新村的一部分,而且是个人工湖。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工湖被征用填平,1985年9月15日,由广州文化发展总公司与林增(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人工湖上兴建25层高的文化假日酒店,酒店建成之后宾客往来,车水马龙,让宁静的华侨新村热闹起来。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