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法20年:参政议政侨心显 建言国是“侨味”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侨法20年:参政议政侨心显 建言国是“侨味”浓

2010年09月28日 2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人大代表、归侨罗益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9月28日电 题:参政议政侨心一片 建言国是“侨味”浓郁

  记者 杨丽

  时间倒退到1957年,一名20岁的华侨青年,郑重地摁下十个手印,向印尼警方立誓“永远不得回印尼”,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浪潮中。可满怀的激情却因“文革”的到来被遏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他才开始有机会实践自己当年“报效祖国”的誓言,未料到的是,他在人生征途上竟开始了新的政治生命,他便是中国特种纤维领域专家,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议案大王”的罗益锋。

  “记得我初当人大代表时,正值中国处于两个‘转型期’,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另一个是从‘人治’向‘法制’过渡,我逐步意识到,作为人大代表,不仅要为人民排忧解难,同样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紧跟时代的脉搏,结合各个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和热点问题,做深入调研,适时地提出各项有针对性的立法议案和意见建议。”1989年,罗益锋提出的第一项议案便是“归侨侨眷权益保护”。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审议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归侨的政治权益予以保护,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归侨人数较多地区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对“侨”的尊重,使中国的民主政治便有了独特的“侨味”。

  罗益锋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涉侨议案,包括希望国侨办和省市自治区也出台实施细则。十年后侨情变化,罗益锋又于1998年提出修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议案。2000年,修正后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有效施行,释放出了侨界群众中蕴含的政治热情和巨大才能。与此同时,中国侨界的参政议政队伍在不断壮大。据统计,十一届全国人大就有归侨代表35名,全国政协有侨联界委员30名,全国县以上各级人大有归侨侨眷代表1671名,各级政协有侨联界委员7720名。

  侨界群众参政议政,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侨益,凝聚了侨心,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呼声和要求得到了重视。例如,2004年北京市曾取消归侨中离退休公务员每个月50元的生活补助。多方调查后,北京市侨联通过侨界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恢复回国30年归侨中离退休公务员每月补贴50元的生活补助的建议》,很快得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并及时给予恢复和落实。

  另一方面,侨界人士共商国是,为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提案。罗益锋在每年“两会”前夕,都要走访500人次,着力反映民情民意, 20年来共提出76项议案和600多件意见、建议和批评。他所提出的议案不仅仅局限于科技、侨务领域,而是涵盖了国计民生的许多方面,比如制定《信息法》、《物业管理法》、《电子签名法》、《精神卫生法》等。其中大部分成了人大会议上的焦点话题,且具有极高的命中率。

  20年来,归侨侨眷参政议政的成果是令人欣喜的。每年都有提议案被各级人大、政协列为优秀提议案和重点提议案,多数提议案还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落实。全国政协侨联界委员黄少良先生,2008年提交的《关于尽早成立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评为建国60年来十大经典提案之一。全国政协侨联界委员、宁夏侨联主席朱奕龙联名41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出《建议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增加“侨情”普查项目》的提案,国家统计局以文件正式答复,将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增加侨情普查项目。各级侨联通过大量调研工作,一方面为“两会”提议案工作收集了丰富素材,另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向民政、房管、劳动等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协调,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侨界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中国侨联副主席李祖沛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侨胞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国家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表达了强烈的参政议政愿望;全国政协每年都邀请海外侨胞代表列席大会,一些侨务大省已经开始在政协中增设海外华侨委员,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20年来,侨界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被有效地保护和引导着,侨界智慧被集中,实现了多角度宽领域的建言献策,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随着《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在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中,“侨” 的力量和光芒将被延续。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