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杭州拱墅区成立2个社区侨联 实现基层建设新突破

2010年11月03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1月3日电 据拱墅区侨联消息,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侨联按照省、市侨联八代会精神要求及年度工作计划,指导侨资源较丰富的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及和睦街道华丰社区相继建立了社区侨联组织,这是拱墅区侨联历史上最早的2个社区侨联组织,使拱墅区社区侨联组织有了零的突破,这也是全区归侨侨眷和侨联系统的一件大事和喜事。这两个社区侨联组织的诞生,顺应了全国和省、市八代会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侨联组织建设工作的要求,顺应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心愿、恰逢其时,使辖区内广大归侨侨眷和留学生家属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也将为拱墅区其他街道和社区成立侨联组织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10月28日上午,大塘巷社区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了拱墅区侨联历史上的第一个社区侨联组织。近年来,大塘巷社区尽管没有成立侨联组织,但在米市巷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街道侨联分会的指导下,社区党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侨法,积极探索为侨服务的新路子,发挥归侨侨眷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开辟阵地,健全制度,开展活动,提供服务,探索尝试“整合资源、维护权益、提供服务、凝聚人心”的侨务工作新路子,坚持把照顾和解决归侨侨眷的生活困难,作为社区侨务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提供服务。形成了“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作贡献”的良好局面。该社区在2008年被市侨办评为侨法宣传示范点。

  10月29日上午,和睦街道华丰社区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了由华丰社区和李家桥社区联合组成的社区侨联。近年来,华丰社区党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侨法,积极探索为侨服务的新路子,发挥归侨侨眷的积极作用,为营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文明向上,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而不懈努力。社区党委以“为最需要提供帮助的归侨侨眷提供帮助,为最需要提供关心的归侨侨眷提供关爱,为最困难的归侨侨眷提供帮抚,为最需要提供服务的归侨侨眷提供服务”为目标,真情关爱归侨侨眷,及时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和帮助。形成了“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作贡献”的良好局面。该社区于今年5月被市侨办评为侨法宣传示范点。

  拱墅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侨办主任、侨联主席王一军代表拱墅区委统战部、区政府侨务办公室、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到会祝贺,对2个社区近年来的侨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社区侨联班子提出了希望:一是要做好凝心聚力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增强侨联组织的活力,自觉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工作,不断增强广大归侨侨眷的凝聚力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把侨界力量团结到党的周围,凝聚到建设“三个拱墅”的奋斗目标上来。

  二是要做好维护侨益工作。维护侨益是侨联组织的基本职责,以侨为本、为侨服务是侨联组织的宗旨。只有把侨界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真正实现“三个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四个作用”。要始终牢记为侨服务的宗旨,坚持把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侨胞、护侨益、解侨忧、暖侨心,将侨联建成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

  三是要发挥好侨联组织的优势。不断加强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拱墅区的建设成就,宣传拱墅区的投资环境,联系海外的华侨、华人、知名人士、企业家来我区考察投资,并通过他们做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工作。要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以地缘、业缘、血缘关系为纽带,运用国情、乡情、亲情加强与海外乡亲的联络,汇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调动和发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在推进祖国统一和参与国内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四是要重视抓好自身建设。侨联工作具有群众性、涉外性、联谊性的特点,各级党委对做好新时期的侨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党委要加强对社区侨联的领导,为侨联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组织和经费保证;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侨联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要按照省侨联关于创建星级社区侨联标准和市侨联关于基层侨联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地开展工作。

  米市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葛建军、和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雯琦分别参加2个社区的侨代会并作讲话。拱墅区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沈东升参加会议。(沈东升)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