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自我介绍先提名人 旅外乡亲畅谈传播家乡文化

2010年11月11日 14:08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是叶问的同乡,我的家乡还有黄飞鸿、康有为、李小龙……”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南海籍乡亲叶刘淑仪作自我介绍时,不忘加上这样的“背景”,以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

  3日下午举行的“叙乡情、话传承”论坛上,众多旅外南海乡亲都畅谈和讨论如何推广佛山文化,传承佛山精神。

  用佛山名人做自我介绍

  曾在美国生活了4年、英国生活了两年的叶刘淑仪说,国外的“功夫热”相当强烈,而佛山的黄飞鸿、叶问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人物很有名气,用这些历史名人来推广佛山,是对佛山最好的宣传。

  以前很多旅外乡亲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介绍自己的家乡“南海”时,总会被人误解为“海南”。香港南海同乡总会理事长邓祐才说,以前自己总要为这个问题解释很久,现在用这些佛山名人做“注解”,别人很容易就理解,印象也深刻。

  “这些历史人物是佛山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佛山文化的核心,要让更多人认识佛山南海,就要有佛山特色、南海特色。” 邓祐才笑笑说,自己已经很习惯用这些名人来做自我介绍了。

  用佛山粤剧推广华文教育

  想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知道佛山,推广华文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受各国各地政策和国情影响,在国外推广中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国南侨学校做了21年校长的梁刘洁銮说,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家乡很陌生,要他们利用课余学讲中文很不容易。

  由旅美南海福荫堂在1920年创立的美国南侨学校,是旧金山创立的最早的侨校之一,学校在美国推广华文教育长达90年,这都缘于南海乡亲将中国特色文化,尤其是颇具佛山特色的武术、粤剧等融入教学,让小孩子们通过感悟文化学讲中文。

  梁刘洁銮说,华文教育不是简单教小孩子认识和会念一些中文字,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才能让华文教育有魅力,在海外推广延续。1993年,南侨学校的中文教学成为当地学区首个认可的外文教育学校,学分可以直接纳入高中成绩单。

  提供平台让后代了解家乡

  “叙乡情容易,传承下去却很难。”香港南海官窑同乡会会长刘侣抛出了大部分社团的困惑,很多社团都已经成立几十年,以前的骨干都已经老了,怎么吸引后一代的年轻人入会,让他们跟老一辈一样铭记自己的“根”成了大家的困惑。

  为了让年轻一代记住自己的“根”在佛山南海,很多社团出了很多“招数”,包括每年带一批年轻人回到家乡参加“生菜会”,说服当地政府让加拿大规划建设一条“佛山大道”,创办中文期刊定期撰写有关家乡佛山的文章给年轻人看……“让年轻一代有家的感觉,我们都有义务。”邓祐才说,各个社团都要多一点包容,提供更多平台给年轻人,并自愿做一名义工来推广佛山,让后代认识家乡。(赵岚 魏华 陈小清)

  乡亲故事

  “九顾茅庐” 把乡史带回家

  旅美华人招思虹向南海捐赠康有为等系列珍贵文献资料64件

  3日,南海区博物馆里来了64位贵宾——旅美华人招思虹多方收集的64件康有为等系列珍贵文献资料,通过捐赠方式“定居”南海区博物馆。

  这些文物包括《康南海诸天讲》、《康有为大同书甲乙部》、《不忍》第一册等康有为系列文献书籍以及孙中山亲笔题字和其在旧金山推动革命时的照片等,其中最珍贵的是1909年10月23日的《中国维新报》和1919年7月7日的《中华民国公报》原件,上面均刊登了南海和顺德的有关新闻。

  “佛山社会发展在那时就已经受到海外关注了。得知这两份报纸我很惊喜。”招思虹说,1919年7月7日的《中华民国公报》原件当时被一名旧金山的民间收藏家收藏,为了将这两份珍贵的史料带回南海,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多次上门请这名收藏家转让,却一直未果,最后,她的第9次登门终于让这名收藏者同意转让。“尽管是‘九顾茅庐’才收购到,我也觉得很值得。”招思虹说。

  其实,这次“献宝”已经是招思虹越洋归乡第三次捐赠了。2005年12月7日,首次从旧金山回到南海参加第一届恳亲大会的招思虹,在得知了南海计划建新博物馆并动员广大市民收集有关南海文物的消息后,返回美国的她就一直致力于收集散落在旧金山民间收藏家中与南海有关的任何文物,至今已先后向南海捐赠了113件文物。

  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江爵盛说,乡亲招思虹捐献的文物很多都是首次展出的,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江爵盛表示:“让华侨文物回归祖国,这不是一个人的行动,需更多人参与。”据悉,南海博物馆已于今年1月动工,计划于2012年建成开馆。南海正面向海内外征集与南海历史有关的各类文物。(陈逸群)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