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元宵佳节慰亲人 “四海同春”奥克兰演出盛况空前

2011年02月18日 0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春花鼓》
新疆顶碗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新西兰中国城网消息,2月17日晚,奥克兰市中心THE EDGE演出大厅再次嘉朋满座、锣鼓喧天。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率领的2011“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在这里为在当地的华侨华人和各界人士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晚会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新春花鼓》开场。在一片鲜艳的中国红里,激昂高亢的腰鼓声敲响了元宵佳节的欢乐祝福,也传递了祖(籍)国人民的厚谊深情。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李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祖国》《雁南飞》等经典老歌,也演绎了《梅花吟》等舒缓优雅的当代乐音;总政文工团的一级演员刘燕燕为大家演唱了《好运来》《青藏高原》《万水千山总是情》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级演员朴洪哲则唱出了亮丽的男版《天路》,还带来的闽南小调《爱拼才会赢》、粤语歌曲《夕阳醉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少男少女们则以优美的舞姿,展现出风情万种的中华民族舞蹈。在舞蹈《奔腾》中,蒙古男人彪悍、刚劲、昂扬激荡的风格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而维吾尔族舞蹈《顶碗》、傣族舞蹈《邵多丽》、苗族舞蹈《踩鼓》则表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女子的温婉、欢快、多情和聪慧。在集体舞蹈《千手观音》中,男女演员天衣无缝地演绎了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以祥和、优雅、宁静而辉煌的神韵,表现出千手观音普渡众生的慈悲和博爱。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张英席为了能让奥克兰华侨过一个浓郁的中国新年,在结束了澳洲的演出后,临时取消了返回北京的机票,一天内办理好访问新西兰的所有手续。在17日晚的舞台上,他嘹亮的歌喉唱响了奥克兰的剧场,《我的太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妈妈》等歌曲让观众痴迷和疯狂,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要求他再来一个。

  青年舞蹈演员苟蝉蝉在澳大利亚的演出中扭伤了脊柱,但为了让奥克兰的家乡亲人能够感受到祖(籍)国人民的问候,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顾身体的伤痛,带病上场,为观众们带来了具有浓郁塔吉克民族风味的独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她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将新疆姑娘奔放激荡而又百转千回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7日晚的压轴大戏是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董文华的演唱。她在舞台上深情地告诉大家,为了满足海外华侨华人的思乡心念,“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艺术团的演员们在年三十便匆匆收拾起行装,踏上远行的征程。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过万水千山,踏遍五湖四海,为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带去祖(籍)国的问候。在连日的奔波和演出中,不少演职人员都带伤带病。但看到各地华侨华人们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一道道殷切期盼的目光,他们感到肩上义不容辞的重任,竭尽全力带给大家最精美的表演。董老师虽然身体状态非常不好,连排练都无法正常进行,但在晚会的最后,她一袭特有的亮丽服装,让中国新年的华彩在奥克兰剧场的舞台上闪亮,而《十五的月亮》《斯卡布罗集市》《春天的故事》等一曲曲熟悉的歌曲,让观众们感到时光在倒流,星空在挪移。董老师那清脆甜润的歌声,将2011年“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的文艺晚会带入了高潮。

  在观看晚会的时候,工党党魁菲尔·高夫先生不时对坐在身边的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徐建国先生发出啧啧赞叹:没想到中国的演员们个个如此靓丽、歌声如此甜美、舞姿如此优雅。

  “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现场观众得到了非常美的艺术享受。我很高兴能够在新西兰看到如此精湛的东方表演,我也深深眷恋着中国文化。”当地的洋人朋友看过演出后说道。

  “演员的表演个个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董文华老师发自肺腑的讲话,真切地表达出祖国对海外华侨的惦念和关怀;而她带病坚持演出的毅力,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当地的华侨麦琪女士感动地说。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一名年轻的男华侨激动地表示:“演出太精彩了,每个节目都很棒,这是我近几年在海外观看的水平最高的一次演出。”

  在演出后的庆功宴上,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徐建国先生代表新西兰的华侨华人深深地感谢了艺术团的全体演职人员;国侨办带队的许又声副主任也表示,演职人员的倾力付出使“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的品牌名扬四海,成为中华文化在四海传播的一只利剑,这个节目一定会越办越红火,越办越精彩。

  观看17日表演的嘉宾还有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廖总领事、新西兰国家党议员梅丽莎·李、中华团体联合会会长黄玮璋先生等人。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