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籍南侨机工黄迎风:岁月带不走的英勇记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海南籍南侨机工黄迎风:岁月带不走的英勇记忆
2009年12月22日 15:13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海南籍南侨机工黄迎风。 李英挺/翻拍
    南侨机工黄迎风正细细端详着一张信纸,眼眶微微发红,似乎某些信息勾起了老人悲伤的记忆。 李英挺/翻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是海南人中的语言天才,放弃了南洋薪酬优厚的工作,慷慨赴国难,在滇缅抗战前线运送军需物资;他是远征军中热心的英语翻译,在很短的时间内晋升为少校军官;南桥机工黄迎风,时隔多年,岁月的流转,却湮没不了他埋藏心底的英勇记忆。

  这是一张普通的照片。11月19日,当海南日报记者在东方市八所镇的一处僻静的院落中见到这张照片时,迅速被老人一脸专注的神情抓住了,他正细细端详着一张信纸,眼眶微微发红,似乎某些信息勾起了老人悲伤的记忆。

  这所院落,就是当年的南侨机工黄迎风的家。黄迎风,又名黄万全,海南文昌人,归国抗日的第七批华侨服务团机工。解放后曾在东方县农机厂工作。

  老人在2006年末已辞世,黄迎风的大儿子黄良慈指着这张照片说,这是机工后代陈勇在2006年访父亲时拍下的,“当时92岁的父亲已耳聋口哑,无法用言语交流。陈勇就用手写的方式与父亲交流,当他在纸上写下“西南运输处、芒市、遮放、保山、腊戍”时,父亲潸然泪下,毕竟那是他和战友们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黄良慈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父亲的事迹,连忙上楼从柜中拿出父亲生前存放的照片、信件和手写件,其中包括一个滇缅路抗战的纪念章复印件,还有一份30多页的发黄的手写回忆录。

  弃家赴国难

  “父亲是一个好人,他英文好,话不多,却用言行感化着我们。”在黄良慈的印象中,父亲很少讲他在国外的经历,平时除了爱读书看报纸,就是一个人静静坐在书桌旁,写他的回忆录。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夜深的时候也会写。从他的手写回忆中,我们看见他的笔力遒劲,能够想见他写作这段经历时一定是思绪万千,也许泪涌心头。

  黄迎风在国外的经历,与许多下南洋的华侨相似。自幼与父亲到泰国,12岁时随着外婆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为了适应当地生活,他努力读书,英文学得尤其刻苦,也学马来话、福建话和广东话,他在语言方面有着天生的敏锐,这也为他日后成为远征军中的一名少校翻译官埋下了伏笔。

  1930年,黄迎风来到马来亚吡叻州太平埠一家罐头食品公司当学徒。公司的客户多是欧美人,他边学边干,在与洋人的共事与接触中,英语水平迅速提高。1933年他从学徒晋升为售货员;从此,他经常送货上门,还学会了开车。

  这位勤恳的海南人,为公司赚得了不少利润,个人待遇不断升级。这份职业的前景在他面前架设了一条宽阔的上升通道。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宁静,国家危难,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华侨归国支持抗日。当南侨总会征募南侨机工归国服务时,黄迎风在是否报名的问题上,也曾有过犹豫,最终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占了上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报名前,我也有过深深的思考,我这一次去,便是切断了我目前堪称满意的工作与生活,将来不可能复得,万一有失,家庭由谁管?国家是五亿人的,多我一个少我一个也不见得要兴亡,家是我一个人的,无我不堪设想;我是一个年青力壮的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应该为民族的生存贡献个人的一切,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爱国吗?眼看着祖国沦陷而无动于衷吗?……南洋生活虽好,但我的心已为祖国患难所占据,能为祖国开一车战士上前线拒敌,能开一车军火上前线抗敌,不也是英雄吗?”

  最终,黄迎风选择了弃小家赴国难,走上了抗战的前线。公司为他和另一位被选召的司机何启富特制了两枚纪念金章,勉励他们为国立功。

  1939年7月3日,黄迎风挥泪告别南洋,加入了由廖萍领队的第七批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于7月11日抵达昆明,经潘家西南运输处短暂培训后,便整批被分配到后勤部汽车第31团第八连,驻扎于贵阳唐家山。

  唐家山的居住条件简陋之极,在荒山坡上搭起了草屋营房,离贵阳十多公里,离村落也远,生活条件之艰苦,是黄迎风和他在南洋的同伴们所无法想象的。

  血染南宁战场

  黄迎风曾向儿子黄良慈提到过他的八连连长梁志坚,这是一位早年从南洋归国的黄埔第七期毕业的军人,广东梅县人。他所管理的机工团队是一群从马来西亚各地召集的广东人、福建人和海南人,各说各的乡土话,沟通不了时偶有争执发生,但他是一位善于安抚军心的领队,带领着机工们安顿了生活,学完了步兵操作,又学汽车与修理;大约一年后便领来新车,带领大家驾车往返于广西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和生活补给品。

  1940年,日军占领了南宁,企图入侵贵州,切断了川滇运输线。中方军队组织力量反攻,集中了在贵阳一带的华侨司机,包括黄迎风所在的八连在内,抢运兵员,奔赴前线。这是一场恶战,战况异常激烈。1941年,中方军队收复了南宁。

  黄迎风回忆:“这场胜利却让我们付出重大的代价,有不少华侨司机,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上级高度赞扬华侨司机如此英勇杀敌的精神,奖给每人几百美元以资鼓励。”

  远征军中晋升校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南洋各地,并于1942年初攻入缅甸,企图切断滇缅运输线。为了保卫这条运输线,中缅战区司令部部署退却,一部分撤入云南,一部分撤往印度。

  1942年,为了会同盟军反攻缅甸,中国扩充了驻印军事力量。黄迎风所在的八连被调入汽车六团添驻印度,经常要与英美军联系。早年英文运用得十分娴熟、又懂广州话和厦门话的黄迎风,此时派上了用场。从领车到领料,从修车到装配运载,从问路到去市场购物,都需要英浯翻译。黄迎风很快被部队提拔重用。上级将他晋升为三级英语翻译员,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名普通士兵擢升为少校军官,领校官在印度服务的津贴待遇,实在出乎意料。

  1943年,驻印远征军开到上利都,在野人山原始森林中筑路前进,美军两个机械化工兵团、一个步兵旅、一个宪兵团及后勤部队协同行动。

  开辟中印公路是项艰苦而伟大的工程,它既要预防敌人的袭击,又要与蚊蝇、蚂蟥、毒蛇、猛兽作斗争。当时环境恶劣,许多人因患霍乱和伤风等疾病而丧失了生命。官兵们仍日夜辛勤地施工,还铺设一条油管沿着公路向前延伸,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加油站和汽车修理厂。

  “当时,汽车部队经常要与油站、修理厂打交道,为了方便司机们与美军交往,父亲教司机们用英语讲汽车的各种零件和油料的名称,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受到司机们齐口称赞。”黄良慈说。

  打通中印公路运输线,是盟军在亚洲战场上一个重要战略。随着中印公路的打通和缅甸战场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在美军的协同战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下密支那、八莫、南坎和腊戍,把日寇打得落花流水。1945年春,远征军与盟军在滇缅路上会师。这时,外援的汽油源源输入昆明,成百上千辆汽车又开动起来,每天都有成百吨的物资运入祖国。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了,那时,黄迎风所在的汽车六团尚在缅北执行任务。消息传来,人们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盼望已久的回国时间到来了。1946年春,汽车六团550多辆十轮大卡车和20多辆中小吉普车,排成几公里长的纵队,浩浩荡荡地由中印公路开入老滇缅路,经昆明安全到达贵阳。

  队列中的黄迎风激动难抑:“在祖国的大道上,受到沿途市镇、村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呼和迎接。其时的激动自豪心情,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

  岁月抹不去英勇记忆

  回到祖国后,上级要把黄迎风留在部队,继续当军官,但他探望母亲心切,便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办理了复员手续,离别了战斗多年的部队。后来因其母病逝,加上其他原因,黄迎风在长沙开商业汽车,直至海南解放才回到家乡。

  返回家乡后,由于人们对黄迎风这段经历不理解,他曾受到过“管制”。但在后来的土改划分阶级时,他被划为贫农,人民政府还批准他考取驾驶员执照。此后,黄迎风怀着满腔工作豪情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从1953年初开始,他先后在三家单位担任过汽车驾驶员,直至1979年退休。

  黄良慈说:“我们这一代人,不如父亲这辈,但我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勤奋持家,这点像父亲。”黄良慈在下岗后,自己从事车床加工生意。

  在一张字体隽秀清晰的手写方格纸上,黄迎风这样写道:“我在这日暮西山的余辉里,与儿孙们共享和平年代的宁静,美好时光,安居乐业的生活着。看到下一辈这么幸福、欢乐、无忧无虑的工作与生活,使我常常禁不住地想起过去,想想我的青年时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抗日救国救难的岁月;想起那些与我同生死、共患难英勇就义的战友们……”

  岁月的流转湮没不了尘封的记忆,那份南侨机工对祖国的英勇和赤诚,也将代代传承。(梁 昆 范南虹 卞王玉珏)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