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籍南侨机工谢川周:生死驻守祖国西南大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海南籍南侨机工谢川周:生死驻守祖国西南大门
2010年01月12日 15:45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南侨机工谢川周生前在北京颐和园留影。李幸璜 翻拍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青山处处埋忠骨。寻访到琼籍南侨机工谢川周时,他已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芒市的青山绿树之中,曾经鲜活的生命连同他那慷慨赴国难的赤子情怀,一同化作了墓碑上的石刻。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国热情,在这块土地上书写了一个被湮没的传奇,至死深情地注视着他为之奉献为之战斗的土地。

  几经周折,10月27日下午,海南日报重走滇缅公路寻访小组找到了南侨机工谢川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的家,却被告知谢川周已去世多年,就安葬在芒市背面的一座小山上。

  谢川周的三儿子谢志伟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父亲的故事。“父亲脾气暴躁,不爱说话,他很少讲起他在滇缅路上的故事。只有在他心情好的时候,才会跟我们讲他的故事。”

  在父亲几十年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谢志伟还是串起了父亲谢川周作为一个平凡个体却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的片断。

  和哥哥同赴国难

  谢川周是海南万宁人,14时就因生计,和哥哥谢森周被迫远离家乡闯荡南洋。他在伯父的照顾下,先是在马来西亚太平埠古打律合美号咖啡茶室谋生;随后又在马来亚太平联华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学会了开车和修车。18岁时,年轻气盛的谢川周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瞒着伯父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

  谢川周和哥哥谢森周是第八批回国的,令人热血为之奔涌的是,谢家兄弟俩当时都是瞒着伯父偷偷报名的。他们先到新加坡集中,然后再回国被分到当时组织滇缅公路战时物资运输的西南运输处。回国后,兄弟俩意外重逢,既高兴,又为对方深深担忧,更怕两人都遭遇不测,让父母伤心。

  因为“文革”中老人多次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很少对孩子们提及往事。《再会吧,南洋》一书作者陈勇,曾在云南省档案馆查到了谢川周兄弟俩的档案,内容很简单:谢森周 籍 贯:万宁;侨居地:太平;简历:西南运输处华侨先锋队司机;谢川周 籍 贯:海南;侨居地:太平;简历:1939年在西南运输第九大队三十二分队任驾驶员,后参加远征军、在炮团任驾驶员(在印度),1943年至1945年在加尔各达美国交通部任司机。

  西南运输处华侨先锋队是在当时战事紧张,要抢运作战物资的情形下,由西南运输处从南侨机工中再精挑一批胆子大、技术硬、勇敢心细的人组成的先锋队,可见谢家兄弟虽瞒着家人报名,难以对父母尽孝,但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对父母所尽的义务。

  随车带着厚木板

  “父亲虽不爱说话,但很聪明。会讲傣话、潮州话、印度话、马来话、海南话、英语……”谢志伟说,父亲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睿智,总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亲在滇缅公路上跑的是最险最难走的一段路,就是从畹町到保山运汽油。那时的道路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沆洼不平,加上山高路陡,车子要么打滑,要么就陷进泥里。”谢志伟告诉记者,聪明的父亲后来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车厢里装上两块厚木板,每当路面被冲坏或塌陷时,就把木板垫在路上,再小心地开过去。后来,谢川周的这个土办法还推广到了整个车队,很多司机行车都带着木板。

  谢志伟说,父亲非常痛恨日本人对祖国的侵略,倔强的他每天都驾驶汽车奔跑在滇缅路上,为的就是尽快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有一次,谢川周开车到下关后染上了疟疾,全身打摆子。他不得已住进当地医院,医生要求他住院一周,他一听急了,第二天稍好点儿就偷跑出医院,带病把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

  谢川周一生经历坎坷,他回国一年后,又被调到缅甸仰光,继续军需运输。期间,经常受到日机扫射和轰炸。直到1942年,日军占领仰光,谢川周才撤回到缅甸八莫。有一天,谢川周从八莫拉上一车军用物资赶回国内,途中得知云南勐汝已被日寇占领。为了不让军需物资落入日本军手里,谢川周果断地将汽车坠入山崖,自己步行回国。他跟随大批难民,经过18天的艰难跋涉回到云南腾冲。日后打日本鬼子心切的谢川周,又参加中国远征军到印度,后又到印度加尔各答参加英缅军运输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再驾驶着美国CMC卡车从印度加尔各答沿着中印公路回到昆明的黑林铺。

  梦萦海南 魂守西南

  “父亲和他哥哥谢森周在国内相遇后,由于战事紧张,又被编入不同的运输队,此后便再无联络。”谢志伟告诉我们,惠通桥被炸断后,叔叔谢森周领取了复员证回到马来西亚,但父亲谢川周却继续留在国内。“从此,他们兄弟俩再没见上面。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的后人曾邀请南侨机工回到各自的侨居国相聚,谢川周也去了马来西亚,通过登报、电视寻人多种方式,千方百计打听哥哥谢森周的下落,但都没找到。”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有过很多幸与不幸的故事,然而他从没后悔过归国参加抗日战争一事。”谢志伟说,父亲谢川周对他影响深远,他学习驾车的时候,父亲就一再教育他:“开车一定要衣冠整齐,要注意形象,不能穿拖鞋开车,要穿皮鞋开车。”父亲的这一教诲,谢志伟一直牢记在心里,开车34年,谢志伟也多次走过父亲谢川周在滇缅公路上的老路,从没出过事故。

  “在800多名琼籍南侨机工中,父亲算是幸运的。”因为谢川周不仅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而且在“文革”中蒙受的冤屈也得到了纠正。谢志伟告诉我们,1960年代,谢森周一直在芒市的团结大街摆摊修打火机,他爱唱一种马来小调,因此偶然被人发现他南侨机工的身份。后来,谢川周还一度应邀前往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百感交集。

  “父亲很想念家乡海南,做梦都想回去,还把奶奶从老家万宁接来芒市养老。奶奶去世后,父亲常独自发呆,越到晚年,思乡之情越浓,脾气变得更暴躁。”谢志伟说,父亲谢川周虽然会讲很多种语言,但平常仍是满口海南话,“尤其他生气时,就用海南话骂我们是小猴子:狗水仔、狗水仔(音)!”说到这里,谢志伟笑了。

  1999年,谢川周去世之前,千叮万嘱要子女将其葬在芒市背后的一座小山上,坟墓要面朝芒市。这样,他可以永远注视着脚下这片他为之英勇战斗过、深情付出过的土地,永远驻守祖国的西南大门!

  抗战精神永不磨灭

  沿着芒市中缅友谊广场附近的一条弯曲小巷,我们走进了海南机工后代的家园。他早出晚归,经营着一个缝纫铺子,家里朴素清贫。他从街上的门市回来开门。当他拿出父辈当年的衣物,他的神情似乎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他已经完全不会说海南话,但会一口流利的缅语。他的姐姐和兄弟,都定居在缅甸。

  在畹町,我们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山顶走下来,随即来到另一机工后代的家里。由潮州籍的机工后代叶先生陪同,他看到海南的记者专程来寻访海南籍技工的踪迹,感慨万千。

  在叶先生家里,他说起父辈的往事,七尺男儿,也不禁潸然泪下。他的父亲牺牲极为惨烈,是在芒市运输时,被日军包围俘虏,凶残暴虐的日军把他押到一片坡地活埋了。事后傣族老乡偷偷将他的衣物交给家属。那时候,叶先生才1岁多。

  我们告辞了,当晚要回到瑞丽去,叶先生骑着摩托车,送了我们一程,我们的汽车已经远去,回头看他还在那里翘望着招手……

  一位海南藉的机工就是当年牺牲在缅北反攻战的运输线上,他的儿子现定居在云南的芒市,他开着一间五金店。那天,他驾驶一辆长安面包车带我们去拜谒、扫墓。芒市郊区的一座雄伟深幽的大山里,埋葬着这位牺牲了的优秀华侨机工,其墓墓身高大雄厚,础石深黝,周围开满怒放的山花。在我们进山路上,面包车抛锚两次,这位憨厚的师傅乐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说,这是我父亲担心家乡来的记者路途颠簸,不让我们去看他,这是他的灵魂传给我们的一番好意。结果汽车不修自好,我们也被他的乐观精神感染了。

  畹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小镇。1990年代它是全国最小的县级市,现在划给瑞丽。当年它则是战略要冲。滇缅公路由昆明起始,经过畹町出国门,到缅甸的腊戍。中印公路(也称史迪威公路)则从印度的雷多起始,蜿蜒至中国昆明,中间也必经畹町。因此它是中印、滇缅公路的交汇点。这是当年华侨机工的奋战之地,至今还有不少机工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巍峨的纪念碑就在距城中心不到两公里的后山上。碑后的长廊,墙体上用工整的楷体字,镌刻着三千多华侨机工的英名。

  昆明、腾冲、畹町、芒市、瑞丽、保山等地当年曾经的抗日前线,现在都有竖立寄托机工功勋的纪念碑。他们以汗血凝成之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诚可感天地、昭日月,以励来者而为无价之宝。

  海南,是海南籍机工的永远的精神和物质的故乡,现在,在有关方面的关照指示之下,在海外侨胞的鼎力援助之下,专门纪念海南籍华侨机工的纪念碑即将破土动工,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巍巍的丰碑即将在这些抗战健儿的故乡竖立,他们的魂魄会回到故乡,回到父老乡亲的怀抱。他们中的很多人牺牲时还是弱冠的青年,他们将永远年轻,永远不朽。民族灵魂的历史上,必将留下他们坚实的足迹。 (范南虹 梁 昆)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