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龙:唯一顶着“老板”头衔的省级侨联主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朱奕龙:唯一顶着“老板”头衔的省级侨联主席
2010年03月03日 08:46 来源:上海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朱奕龙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民营企业家”一直是中国侨联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侨联主席朱奕龙区别于其他官员的鲜明标签,他是全国迄今惟一具有此身份的省级侨联主席。而今,他也成为中国侨联成立以来首位以该身份当选的中国侨联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国侨联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主席。“从商”、“从政”最为敏感的两个身份在朱奕龙身上交集,使他成为难以复制的“惟一”。

  朱奕龙还有两种“大爱”。他热爱公益事业,是目前西部地区捐资助学最多、捐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他又深爱多项专题收藏,并有着今后建造一座私人博物馆、将这些藏品无偿对外展示、与各界共同研习的理想。

  问朱奕龙双重身份兼具,两种大爱凝结,人生感悟是什么?他由衷地说:“三十年前我与大山为伴,二十年前我与思念为伴,十年前我与骄傲同在,今天我与幸福同在。”在朱奕龙身上,还有不少“第一”的篇章正在谱写。

  做企业: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算成功

  当年,朱奕龙走出家乡的大山,远赴西班牙,回国后毅然选择了在众人看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宁夏创业。

  谈及当年的创业艰辛,朱奕龙会毫不掩饰一一道来。当初从一间小作坊加工厂破茧成蝶为西部赫赫有名的大型企业。创建于2000年的银帝集团,十几年来,总注册资金超过10亿元,公司主营房地产开发,涉足贸易、置业、装饰设计、矿业开发、建材制造、热力、航空服务、汽车服务、物业服务等业务,分别在北京、浙江、陕西、内蒙古、青海等省市都有分公司和项目。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立为首批重点骨干企业。质量打造品牌、诚信取信市场、文化提升形象、人才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朱奕龙的管理模式很洒脱:一些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他愣是没去过现场一次。面对求证,朱奕龙说:这是真的。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科学的管理、健全的机制和过硬的团队必不可少。

  朱奕龙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领导管理就好比和面,要懂得把水、面粉的比例调配得恰如其分。就这点来说,企业或机关都是一样的。

  朱奕龙很早就主动在公司里建立了党委、工会、团委,甚至只有县级以上才成立的妇联组织,也被他以“女工委员会”的形式在企业里进行了复制,以充分保障女工权益。朱奕龙剖析道:“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便不能算是成功。” 

  朱奕龙的企业理想是运作几家上市公司,从房地产集团转变为投资集团。“一个全新的银帝集团在不远的将来即将出现”,他憧憬道。

  任主席:“第一责任”比“第一身份”更重要

  2004年刚刚加入侨联组织的朱奕龙,被评为“全国侨界十杰”。与他同列的是工程院院士、科学家,他是企业界惟一的获奖者,更是最年轻的一位。

  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下,2006年,朱奕龙以高票当选自治区侨联主席。在这个职位上,朱奕龙为归侨搭台、让侨胞“唱戏”,宣传宁夏、发展宁夏。一些带有“第一”意味的成绩,也的确印证了他的话。 

  2008年,朱奕龙带领宁夏侨联创造了中国侨联历史的一个“第一”——把从未出京召开过的中国侨联常委会请到了宁夏。

  2009年5月,“200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在香港举行。朱奕龙在中国侨联的支持下,向在港的18位中国侨联常委发函,恳请他们配合支持。此举配合自治区政府在一周时间内签订合同引进资金853亿元。活动结束,很多人都感叹:“从来没见侨联这么风光过。”

  2008年全国“两会”上,朱奕龙提交了《建议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增加“侨情”普查项目》的提案,建议国侨办就界定归侨侨眷身份的相关工作开展调研,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颁布界定归侨侨眷身份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将“侨情”作为一个项目列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4个月后,朱奕龙收到国家统计局书面答复,表示将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中加入侨情普查内容。

  “普查结果出来后,所有讲话中将再也不用‘几千万’归侨侨眷这样模糊的词汇来表达了。”朱奕龙语带自豪。

  虽然朱奕龙身份特殊,但侨联的大事小情,他都实际参与。他给侨联带来的不仅是作风上的转变,还有不少“后备”资源。

  朱奕龙常说:我的本职还是“民营企业家”。但这第一身份又多了一份责任感。他认定,“第一责任”比“第一身份”更重要,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爱公益:雪中送炭是我的慈善追求

  早已在宁夏寻得强烈归属感的朱奕龙,用一种朴素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他的集团已经为宁夏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而他的目标是要致力于万人就业的安排。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朱奕龙非但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甚至还给员工涨了工资。

  一次性为贫困农民捐赠1000台彩电,每年向希望小学和福利机构捐赠8000余份报纸,10年间为自治区贫困山区捐建了57所希望小学,为推动宁夏社科事业发展,朱奕龙还资助宁夏社会科学院100万元,设立“奕龙社会科学基金”……短短几年朱奕龙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投入超过5000余万元。

  诸如此类的例子多是被媒体发现的,但更多的捐款捐物,朱奕龙似乎并不愿意多说。“量不是最重要的。我捐建的学校都是在最贫困的地区,不去施以援手,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我们的付出,或许可以改变他们及家庭的命运。”“雪中送炭”是朱奕龙的慈善追求。

  朱奕龙通过多种渠道,也帮助许多的异地人点燃了来西部谋发展的创业激情,并加入慈善的行列。

  喜收藏:建个博物馆无偿开放

  朱奕龙的个人爱好也有“第一”的记录,他的理想是做几项专题精品收藏。作为收藏、研习于右任书法的藏家,去年,朱奕龙将他收集并主编的《于右任先生墨宝》及续集共3部、各20册图书,捐赠给于右任先生与之休戚与共的复旦大学。 

  谈及“收藏”,朱奕龙呈现出与低调谈捐款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于右任那首著名的《望大陆》,朱奕龙更是“张口就来”,“我不仅主编了图书,而且收藏整理了几百件于右任先生的原迹。《望大陆》令我们这些曾在海外闯荡的游子感同身受。除了国内没有系统研究其书法的机构外,‘反独促统’是我收藏其作品的心灵诉求。 长远来看,我更多考虑的是,在一定时候要将这些都奉献给社会。”朱奕龙说。

  除了收藏书法作品,朱奕龙对“陕甘宁边区税票”专题收藏也情有所钟,多年前,就已将此专题出版成书。不如瓷器那样耀眼却烙着中华文明的秦砖汉瓦、巧夺天工的青田石雕、清代名人手札、状元文化系列,这些也都是朱奕龙的心爱之物。这些专题中,光是介绍解读所藏瓦当的书籍,就已经主编了16本之多。

  “将收藏养在深闺‘独乐乐’,非我所愿,我会在恰当时候奉献给大众。捐给国家,也许反而会让国家增加管理成本,不如我自己建造一个私人的却是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免费展示,无偿开放,观者可以尽情研习。”朱奕龙想的还是如何将小爱转化成大爱。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