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薄批几句嘱言 小小侨批一封邮寄无尽乡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一封薄批几句嘱言 小小侨批一封邮寄无尽乡愁
2010年04月19日 09:4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裁笺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今天珍藏的一份短诗体裁的广东侨批,是半个多世纪前何姓先生留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四处漂泊的海外游子无尽乡愁。

  广东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一船目汁(泪水)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始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时能回还。

  ——一首潮汕民谣记录了当年漂泊海外中国侨民的艰辛。

  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近日公布,包括14万余封广东侨批档案在内的《侨批档案》正式入选,历时3年多的申报终于有了结果。据悉,《侨批档案》正在继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此次同时入选的还包括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孙中山葬礼纪录电影原始文献等共30组。《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广东侨批档案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国家档案局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重要记忆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共开展了3次评选,此前,“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相继入选遗产名录。

  民间歌谣:“批一封,银二元”

  潮汕方言和闽南话管书信叫“批”,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批一封,银二元。”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唱出侨批独有的形式: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

  小小侨批一封,夹带银元几许,万里迢迢、漂洋过海,经远洋水手之手辗转到了侨属亲人手中。历经数百年,这一记录华侨移民、创业史的“侨批”,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侨批属于银、信合体的民间特殊文献,在广东五邑地区又称“银信”。广东侨批档案的大规模形成最早在19世纪前期,至20世纪70年代结束(统归中国银行管理),前后历时150多年。在中国现居海外3000多万的华侨华人中,祖籍广东者占2/3,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广东也是产生侨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份。这些侨批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记载翔实,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银信合一”记录中国华侨史

  情系故里的海外侨胞,初抵异地,就迅速全力投入各种营生。通过一段时期的辛勤劳作,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和同乡捎带银信,以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

  在金融邮政机构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应运而生。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辛苦钱,为家乡亲人送上异国游子的深深思念和拳拳关爱。(黄丹彤 钟鸣)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