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侨情助乡亲 万侨助万村展开新画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爱心侨情助乡亲 万侨助万村展开新画卷
2010年04月20日 09: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16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向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授予“侨爱新村”牌匾,该村亦是首个由国务院侨办统一授牌的“侨爱新村”。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一栋栋漂亮的两层小别墅,一片片点缀着鲜花的绿色草地。这就是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领头雁”——鄞州湾底村。是什么让他们有了今天这令人惊喜的面貌?村里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建成的植物世界中,条条曲折小径都有自己的名字——“侨爱路”、“侨情路”……这提供了些许线索。

  引导侨胞走向新农村

  “为大局服务,是侨务工作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体现侨务部门地位和作用的关键所在。”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侨务优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新形势对侨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2008年3月,国务院侨办和农业部联合启动实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简称“双万活动”,下同),努力将海外侨胞捐助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中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已是共识。李海峰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而另一方面,千千万万的海外侨胞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知该如何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正如一位与会代表所说:“侨胞不仅有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还有金融支持和广泛的海外人脉等条件。他们中的大部分回国投资的愿望都很强烈,但是对农村了解不足。引导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很有意义的。”“双万活动”正是为广大侨胞和归侨侨眷参与家乡建设、回报社会提供的一个平台。

  多种方式助建新农村

  多年以来,捐资修路修桥、建设学校等都是海外侨胞回馈家乡的主要形式之一。“双万活动”开展以来,这些活动在农村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柬埔寨华侨洪树林先生捐资100多万元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镇朱店前村修建道路桥梁和村民文化娱乐中心;日本归侨管宝龙先生捐资30万元人民币在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李营村建设“侨爱新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双万活动”尤其强调强化“造血”机能,引导海外侨胞、侨资企业等捐助农村公益项目向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延伸,通过开发式扶贫、创业式扶贫实现双赢和多赢。

  “双万活动”开展以来,广东省侨办积极引导侨力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136个,金额5.7亿元人民币;浙江省引进农业投资项目120多个,合同和协议利用外资12多亿美元,700多家侨资企业与乡村结对帮扶,捐助资金达1.5亿元人民币。

  强化“造血”机能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侨资企业——四川绵阳金地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道路,每年为基地农民增收800万元;宁波市鄞州区以侨引外,帮助湾底村将桑果汁、桑果酒等特色产品打入海外市场,直接带来5000多万元的出口贸易,农民人均年收入冲上1.7万元,闯出了一条“侨为媒介、村为基地、企为重点,民为根本”的利侨富民、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

  万侨助万村展开新画卷

  “万侨助万村活动”中,“万侨”既包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也包括归侨侨眷和侨务部门;“万村”既包括自然村、行政村,也包括农村乡镇、华侨农场等;“万”字旨在体现“多”,引导千千万万的侨胞都来关心支持农村建设,使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爱心播撒到农村的千家万户,“万”字还寓意着多层次、多领域;“助”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资金、物资,也可以是技术和智力。

  “‘双万活动’作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一个全新的综合工作平台,是侨务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全面转变的重要载体。”李海峰对“双万活动”的前景充满信心。

  与国内多数农牧业企业相比,许多侨资农牧业企业科技和资金集约化程度高,有着多年参与国际农业产业竞争的丰富经验,深谙国际市场规则;同时在中国深耕多年,熟悉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感情上更加关注关心祖(籍)国建设和发展,愿意为中国农业产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侨资企业也面临着外需萎缩、产品滞销、经营困难等问题。正如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反复强调的,借助侨力发展农村,侨务工作大有可为。马儒沛还提出:“侨力助村不一定非要是侨胞的家乡。侨务部门应该主动出击,营造一个有利于侨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

  是什么把侨胞与乡亲紧密相连?是同根同源的那条剪不断的纽带,是国内侨务部门的穿针引线,也是侨胞与乡亲共享双赢的成果。(张红/文)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