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09月25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名胜篇>园林建筑

漫话香山之“翠”



  朋友相聚,偶然谈及香山,交口称颂香山红叶之美。深秋时节站在山高处,俯视脚下莽莽苍苍的黄栌,泛红流丹,浩无涯际,真似波涛汹涌的红色海洋。然而香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翠”。它虽与玉泉山、万寿山不同,没有大面积湖水,但山峦林木之盛却远胜玉泉、万寿二山。

  香山之“翠”,并非近代始为人赞赏,而是自古已然。明朝孙丕扬就写过这样的诗句:“人传宝地紫光收,天语香山翠色淫。”比孙丕扬稍晚的袁宏道也曾作诗予以肯定:“真人天眼自超伦,翠色香山此语真。”从这些题咏中可以看出,香山之翠是历史悠久的,它那绰约多姿布满林木的峰峦,象装点着翠玉似的蜿蜒起伏,翠柏苍松,无处不有。

  香山山林之胜久已有名,金朝完颜雍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成香山寺于此,尔后还作了皇帝的“行宫”,香山名气更大。到了元代以后,又有过一些修建,明代香山就具规模了。“齿翠置殿树,级石上穹昊、高卑各称秒、曲尽结构巧,有泉如线缕,盘转出松杪,……绮丽谁所营,民力为兹稿”(明李梦阳诗)。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在过去的旧址扩建了许多殿宇、台榭、亭阁、塔坊,并改名为静宜园,作为清代皇帝避暑消夏的离宫之一,与静明园(玉泉山)、清漪园(万寿山)并称为“三山”。在弘历一番经营后,建筑更加精美:“当时就有所谓二十八景之说。从这些景物的名称看,也着实突出了一个“翠”字,例如:“绿云舫”,“听法松”,“翠微亭”,“青未了”,还有那称之为“翘首眺青莲”的“芙蓉坪”,太阳落山时,翠色愈重的“重翠崦”;“绚秋林”更是“丹黄朱翠,幻色炫采”,而从削壁山岩之间,刻满的题咏的用字来看,如“梦屏”,“翠云”,“留青”,“飞秀”等等,也都不难理解是因“翠”而作的。

  若是从北门入园,遥望山领重叠,更是苍翠欲滴。诗云“山行弥日山亦奇,乱峰扶翠纷参差”。张养浩写的这个“翠”字,可谓到家了。游程最后的风景点,是静翠湖。这里的“翠”更是维妙维肖了。绕行湖岸,随意四顾,你周围的景色,除了翠的还是翠的,垂柳是翠的,棒莽也是翠的,那密布的古柏古松,则是翠耸云宵,气势非凡。从湖的北岸相望彼岸,游人在翠微之间若隐若现,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的诗句:“却愿所来径,苍芬横翠微。”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