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笛子 古称横吹、横笛。原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代传入长安,后传遍各地,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笛为竹制小管,上有一个吹孔、一个笛膜和六个按孔。音色清脆响亮,音域较高,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明清以来,被用于多种戏曲音乐伴奏,渐渐分出梆笛与曲笛两种。邦笛因主要伴奏梆子腔而得名,音域稍高,音色明亮,常用舌上的技巧,富于节奏、装饰音型的变化,善于表现活波轻快、刚健豪爽的情绪,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曲笛以主要伴奏昆腔(昆曲)而得名,音域较低,音色醇厚丰满,讲究用气的技巧,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善于表现内在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具有南方的特色。

  笛子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华摄(又叫"打嘟噜"、"滚舌",颤动舌尖而发出的震音,滑音(有指滑、气滑两种,指滑音幅度大)、剁音(用急速、大幅度的指滑音造成的强音)、历音(大幅度的顺音阶而上或下的装饰音)、叠音(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的短而轻的倚音)、打音(本音吹出后的上方二、三度短而轻的装饰音)、颤音、吟音(或称"揉音")、吐音(慢速的吐音是使旋律或长音断开、快速吐音有单吐、双吐)等。

  常奏的笛子曲有:《鹧鸪飞》、《三五七》、《早晨》、《姑苏行》、《喜报》《今昔》、《帕米尔的春天》、《荫中鸟》、《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百鸟引》等。

  《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中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发"花舌"(颤舌音),使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