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广告服务 |
|
通讯:中国“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的生活 2002年04月05日 05:40 中新社武汉四月四日电题:中国“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的生活 作者刘研 武汉东湖畔,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的研究所里,中国唯一的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寂寥地过着它的暮年生活。从十四年前它的小伙伴珍珍死于肺炎时起,淇淇已经习惯了形影相吊的生活——孤单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只是偶尔发出特有的声纳信号,像是在呼唤远方的同伴。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仅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五种淡水豚类中最濒危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曾有过对白鳍豚的记述,到八十年代初,中国长江中可以观察到的白鳍豚的最大群体为十六头,但现在三头一群的群体都已经很难见到了。 一九九九年,中国农业部组织对全长江白鳍豚进行同步考察,共观察到白鳍豚五条。据估计,目前现存的白鳍豚不会超过一百头,其中很少有中青年个体。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强化保护措施,白鳍豚很可能在二十五年内灭绝。 雄性的淇淇现年二十四岁,按照白鳍豚三十年左右的平均寿命计算,它已经进入了暮年。和人一样,它的牙齿已经磨平了,不时生一些像感冒、发炎、消化不良的小病。 近年来,水生所的研究人员一直希望能够给淇淇再找到一个新伴侣,繁殖下一代的小白鳍豚。但是,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兴建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至今,再没有捕捞到新的白鳍豚。现在的淇淇相当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生殖能力大不如前,再进行人工繁殖的希望极为渺茫。 造成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的根本因素来自人类自身。对长江水域的的过度使用,非法捕鱼,水体污染,甚至水利工程的兴修都影响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航运业对幼小的白鳍豚造成很大威胁。在幼豚出生的第一年里,小白鳍豚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只有依靠妈妈的奶水。一旦来往的船只冲散了这对母子,小白鳍豚极有可能活活饿死。 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对白鳍豚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在九十年代初期,投资兴建了六个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站。 去年三月,中国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了对白鳍豚保护行动计划。力图通过对白鳍豚的数量检测、移至自然保护区异地保护和人工繁殖、建立白鳍豚细胞库和基因库等手段,对白鳍豚这一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中国前水利部部长杨振怀曾这样说,“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只能看到枯黄的标本,而看不到活生生的白鳍豚,我们就是罪人”。 一直悉心照料淇淇的科学家们,希望通过以人工饲养、人工繁殖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克隆技术的摸索,更好地保护淇淇和它的伙伴们。面对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种种困难。水生所的科学家们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放弃对白鳍豚的保护,人类绝不应该放弃对这一物种的保护”。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