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图文:媒体分析“神舟”飞船给中国带来四大惊喜

2003年01月08日 15:22


  一月八日上午,“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请出“神舟乘客”。作者:张炜



  中国“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为“神舟”四号加载中国航天“模拟人”。作者:梁生树


  中新网1月8日电 “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今天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开舱仪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4次飞行试验已获圆满成功。国防报刊文说,“神舟”带给中国四大惊喜。

  惊喜之一:“神舟”战略敢为天下先

  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时,人类已经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航天器。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1992年1月,中央专委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9月,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决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开辟一条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的发展道路,在21世纪初,力争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世界上第3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有了这一战略决断,短短1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出跨越式发展之路,相继建成了飞船应用系统、现代化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和飞船着陆场等7大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周建平回顾“神舟”飞天之路深有感触:“我们之所以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战略一开始就瞄准了科技制高点!”

  惊喜之二:“神舟”飞船中国制造

  文章说,一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历史。

  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综合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3大洋布阵测控。

  “神舟”飞船试验4次发射,每次技术都有新提高,其返回舱容器目前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尤其是防止返回舱过载而影响宇航员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回收技术等国际公认难题已经得到顺利解决。

  中国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宿双宁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所有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制开发的。”

  惊喜之三:“神舟”方阵世界一流

  “神舟”飞天证明: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航天科学家,而且一大批年轻人正成为“神舟”方阵的中坚。

  38岁的袁家军已经成为中国“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之一。而伴随着“神舟”从祖国的地平线上飞向遥远的太空,类似袁家军这样的新一代“神舟”方阵已经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更有一大批年轻人在试验场指挥忙碌。他们中有27岁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指挥刘烽、29岁的航天员训练负责人陈欣、32岁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测指挥刘秀莲、35岁的飞船推进系统副指挥秦文波。目前,“神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各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已全部由35岁左右的青年技术骨干担任。

  总设计师戚发韧说:“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惊喜之四:“神舟”精神展现活力

  文章说,“神舟”飞船从“孵化”到“破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蓬勃旺盛的活力。

  全国一盘棋,军地一盘棋。载人航天发射涉及7大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全面的计划,从设计、生产、检测、安装到试验发射,动用了100多个单位、3000多家厂家的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协同作战。

  中国在“神舟”飞船历次飞行试验任务中,定轨精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神舟”飞船透明控制、返回控制和着陆预报、高速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监视显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也迎刃而解,取得了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

  文章说,“神舟”飞天证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神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生动写照。(李选清 刘程)

 
编辑:余瑞冬
相关专题:“神舟五号”飞船即将发射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