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中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汽车合资公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程远:中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汽车合资公司

2010年07月27日 11: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汽通用五菱发布新乘用车品牌“宝骏”,宣布正式进入乘用车领域,首款车年内下线,主攻中国最大的中级轿车市场。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它产销超百万辆之后,这已经是全行业街谈巷议的话题。

  和中国其他汽车企业转型相比,上汽通用五菱进入乘用车领域是太晚了,这也足以看出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谨慎与持重。有百万辆商用车规模的支撑,无论是造车经验、网络建设,还是集资能力等等,都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一个企业能把单一车型做到年销百万辆规模,市场占有率几近45%,在世界上恐怕难以寻觅到第二家,这本身就体现了这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对这种企业未来的发展人们是有信心的。

  这也让我想到上汽通用五菱合资形式的独特性。合资之前,柳州五菱不仅在整个汽车业没有显赫地位,单讲微车企业,也有长安、昌河、哈飞等比他更有发展潜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能满打满算不过十万多辆,最要命的是本身缺乏改造能力。2002年合资公司成立,上汽、通用、五菱分别持有50.1%、34%和16.9%的股权,中方绝对控股。这种中中外合资模式在中国汽车业是绝无仅有的一家。短短8年,就做到年销百万辆,成为世界级的微车之王。大家都知道微型车利润微薄,但上汽通用五菱由于规模做到很大,利润率和利润额如今都已超过上海大众,更加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不排除上汽通用五菱有可能把年销量做到200万辆、甚至300万辆,但市场总有天花板,而且毕竟微车技术含量较低,企业技术升级受到制约。所以上汽通用五菱只有进入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才能使企业脱胎换骨,实现鲤鱼跳龙门式的发展。

  目前中国汽车虽然产销超过13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世界汽车业仍然是个侏儒,在父老乡亲面前还是挺不起腰,说不起话,原因就是轿车产品大多来自跨国公司控制的合资企业,生产的是人家的品牌,缺乏中国自己叫得响的轿车品牌。现在检讨起来,是“市场换技术”没有到达目的。

  如果进一步深究,为什么“市场换技术”没有到达目的?原因在于从上海大众开始成立的汽车合资企业,股权结构几乎清一色是50对50,全是引进外方现成产品,直接到市场销售。表面看似乎中外股权平等,但是由于产品技术来自外方,中方没有话语权,接触不到核心技术。而外方的兴趣只是占领更多的中国市场。这样的合资公司,中方除了帮助跨国公司品牌打天下,占地盘,还能干什么?将来合资终止,中国市场上跑得全是跨国公司品牌车,中方得到的就是一堆破铜烂铁。这既是中国汽车业最大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悲剧。

  对照上汽通用五菱,中方绝对控股,企业管理也是中方主导,当然中方有充分的话语权。这种合资企业创建的品牌,无可争议的是中国的自主品牌。由于是合资企业,能得到外方的资源,它的品牌建立和产品开发,又比纯自主企业具有技术上的优势。通用中国一位高管最近告诉笔者,上汽通用五菱做到了世界最大,通用汽车也得到了他们想得到,通用汽车并没有吃亏。中国汽车还会做成了世界第一,却找不到自己而羞愧、苦恼吗?

  对上汽通用五菱这样的合资企业,应当视为中国自己的企业,政府和民众都应予以大力支持。这样的合资企业办得越多越好,要长期办下去。因为这样的合资企业,中国人不吃亏,不丢脸,是真正的双赢。

  2010年将是上汽通用五菱战略转型的重要关头,在微型车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他们进入乘用车领域非常有益。轿车和微型车也能比翼双飞。

  “宝骏”取意“神骏良驹”,是一个非常非常地道的中国名字。作为合资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名字,因为中方持有百分66%的股权,品牌就是中国的,这种合资形式能跑的更快。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