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合资大牌车企缘何纷推自主车型

2011年09月07日 14:04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以30%的增速“坚守全球第一市场”,这使得中国车市成了世界汽车大佬眼中的香饽饽。近期来,几大汽车合资品牌抢占中国庞大的低端车市场,纷纷根据中国人的特点,推出了各种自主品牌车型。广州本田的理念,东风日产的启承,以及上汽通用近日将要上市的宝骏,包括传言中也要推出自主品牌的长安福特等,“合资自主”似乎已成为当今汽车业界的一大发展趋势。

  合资为何自主?利益驱使为先

  国内合资品牌纷纷推出自主品牌,究其原因,离不开“利益”二字。

  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了1800多万辆,但相对于全国13亿人口来说,无疑只是九牛一毛。据有关人士透露,中国2010年全国的汽车拥有量仅仅相当于美国1917年的水平,只有差不多人均50辆/千人,世界排名80多位。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微小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潜力。而在国内,大多数未购车的人群集中在对汽车价格十分敏感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要让合资品牌降价一半去迎合低档车市场显然不现实。而挂一个牌子,经过融合和改造,生产一些低成本的低档小车,投入三四线城市,这样既能保持原有的合资品牌,又能凭借其品牌的良好口碑、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来与本土自主品牌抢占市场,无疑是一项有百益无一害的举措。

  另外,政府对自主品牌的一些相关扶持政策也是这一决策的推手之一。众所周知,政府为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推出过不少激励政策。2009年颁布的《2009-2011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要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并且多次提到了“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同时,在今年初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份额超过40%;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据了解,在即将公布的我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和“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一起,被列为规划最重要的两大指标。种种政策的出台都代表着国家对自主品牌发展的大力支持,包括曾经的购置税减免,都吸引合资品牌推出自主品牌来享受政策带来的利好。

  合资自主当道 本土自主堪忧

  要说受“合资自主”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本土自主品牌了。本土自主品牌由于不具备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理念以及悠久的品牌文化,一直都被合资品牌压一头。根据乘联会的分析,继合资品牌2007年夺得A0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后,2009年又占去SUV市场50%以上的份额,到2010年又把MPV市场主导地位夺走。而仅有A00级轿车和微型客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大于50%。而如今合资品牌又纷纷推出自主品牌来抢占小型车市场,本土自主品牌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而针对这一事件,不少网友都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网友对合资自主并不报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合资自主不是真正的自主品牌,而本土自主则是自己民族的自主品牌,会给予支持。然而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网友叫好连天,却不见沃尔沃销量有何飙升,如今虽舆论偏向本土自主品牌,但是当面临更先进美观的合资自主车型时,消费者会做何选择尚不得而知。

  合资自主前景不明 仍需观望

  虽说如今投资自主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是仍有一些不明朗的问题。首先,本土自主品牌经营多年,已具有良好的品牌素质和口碑,要在其手中抢占较多的市场份额具有不小的难度;其次,随着油价的增长,停车费的提高,以及政府激励力度的减弱,如购置税减免的取消,都让自主品牌的销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本土自主品牌中,比亚迪、奇瑞、吉利上半年销量分别为28.9万辆、30.89万辆(含出口数量)和20.10万辆。奇瑞全年任务确保70万辆争取90万辆,半年过去,完成数量不到50%;吉利全年任务41万辆,前6个月任务刚过50%。

  在国内经营多年的本土自主品牌尚且如此,何况刚刚进入中国低档车市场的合资自主品牌?所以说,合资自主品牌的前景不明,仍需观望,市场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对此,有业界行家认为:其实合资自主也好,本土自主也好,不管他们双方如何竞争,最后得益的都是国内的消费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吕思言】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