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向车内毒气宣战 车内异味成众多车主之“痛”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7日 10:14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向车内毒气宣战车内异味成众多车主之“痛”
制图 张园

  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体会,驾驶新车时,车内或多或少都有股特殊的气味。据权威机构检测,70%以上的汽车车内有害物质浓度都超标,尤其是一些中低档的汽车,超标率更是达到90%以上,极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但一直以来,车内空气质量始终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地带”。众多车主面对车内各种刺鼻的异味,只能一再忍耐。终于,本月起,国家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该《指南》对车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此举也被视作是向车内毒气开战的一个显著标志。

  出台这样一个《指南》绝对堪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记者的采访中,也频频听到了车主们对此肯定的声音,不过,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了忧虑:由于《指南》只是作为推荐标准,并非强制,很可能会在实施中打折扣。但无论怎样,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一天天提高,在选车时自然会越来越关注车内空气的质量;从汽车企业来说,无论站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企业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如果继续生产有“毒”的汽车,是必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的。

  因此,这个推荐标准迟早会变成各个汽车厂家的共同默契,有了它,车主的维权之路也将变得更加有保障。(胡斌)

  车内异味 众多车主之“痛”

  如今,人们装修完家后,往往会“晾”几个月,并购买一些竹炭包、菠萝皮等,扔在房间的各个角落,希望能吸收装修留下的毒气。在入住前,还会找来专业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来测试一下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但对于购买的新车,似乎如此精心考虑的人就不多了,新车入手后,大多迫不及待地就开着上路了。事实上,新车内的有害气体,正扮演着“无形杀手”的角色,危害着驾乘者的健康。

  车内毒气让车主很受伤

  2003年,北京一市民疑因新车内苯污染导致中毒患病,经多月医治无效死亡,其亲属将生产商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70万元,成为全国首例新车车内污染致人死亡诉讼案;2009年,南昌车主张女士将已开两年的私家车送至江西省环境检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进行车内有害气体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甲醛含量高达0.41毫克/立方米,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4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检测结果为1.84毫克/立方米,是一般室内评价标准的3倍;

  ……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类似这样的因车内苯、甲醛等空气质量问题,导致车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件还有不少。在省城,因为车内毒气而被搞得身心俱损、疲惫不堪的车主也大有人在。

  省城车主邓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4年前她买车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要考虑“车内空气”这一问题,当时仅仅是被车子流线的外观、漂亮的内饰给吸引住了,虽然坐进车里也感觉有种呛人的怪味,但压根没有太在意,“总觉得新车都这样,过一阵子怪味就没了。”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开了车没几天,就感觉眼睛辣辣的,开到快一个月时,嗓子也跟着变得又干又痛。“正好那段时间单位每天加班,所以第一反应就是‘忙得上火了’,就开始吃消炎药、猛喝水,但没什么效果。”回忆起当时的经历,邓小姐不住叹气。无奈之下,她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最终被诊断为“甲醛过敏”。医生说,甲醛可以被呼吸道吸收,并且会刺激呼吸道和眼部黏膜,时间久了还会造成皮肤和免疫系统损伤。经过一番筛查,邓小姐终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最近一个月来与自己朝夕相处、密不可分的那辆新车。而且,更重要的是,新车到手的那个月正值夏天,为了凉快,她每天都不开窗户,只开空调,反倒让车子里面的怪气都“憋”在车里,散不出去。“更加加重了车内的毒气浓度。”

  与邓小姐相比,车主白先生虽然也曾遭遇车内空气污染侵袭,但因为反应及时,受伤并不算厉害。他也是在选购好新车没几天后,出现了眼睛酸胀、咳嗽不断等症状,他怀疑是车内内饰等释放出来的味道造成的,尽管还没有确切证据,但他还是毅然选择了暂停开车,几天后,症状消失……自己的真实经历加上别人的教训给他好好上了一课,以至于现在只要身边有人买车,他都要劝告“一定得打开车门,坐进去闻闻味道”。

  车内污染就像“隐形杀手”

  就像上述邓小姐的遭遇一样,一直以来,面对车内怪味,车主的态度总是显得有些被动,称之为“新车味”,并且认为“新车味慢慢就会消退”。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用更为准确的表述来定义“新车味”,应该就是指车内空气污染,也就是汽车车内含量超标的有害气体。而由于车内空气质量始终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地带”,车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也往往被人忽视,并且影响到了车主的维权。

  据权威机构检测,70%以上的汽车车内有害物质浓度都超标,尤其是一些中低档的汽车,超标率更是达到90%以上。前段时间,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在国内5座城市进行的随机抽检表明,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9成汽车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大部分汽车车内的有害气体含量超标五六倍,最高达到十倍。

  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车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汽车自身,因为车辆生产时内饰件都要使用大量塑料制品和黏合剂,而车子一经生产出来就流入市场,缺少有害气体的释放期;二是发动机长时间运转后产生的热量会增加车内污染物挥发,而且它本身产生的胺、烟碱等也会对乘客的身体造成损害;三是车内的装饰材料,绝大多数消费者在买车后都要进行车内装饰,比如加装塑料脚垫、安装方向盘套等,往往还会再带入车内一些毛绒玩具、靠垫等装饰物,这些东西如果质量不过关,同样会增加车内甲醛、苯等气体的释放,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汽车内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密闭性也高,就造成有害气体难以挥发,从而形成刺鼻的味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期呆在这些被有害物质污染的环境中,轻则造成头晕、恶心、过敏、气喘等,重则引发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功能,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引发白血病等疾病。

  事实上,车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相关部门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车内空气污染与高血压、艾滋病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德国最早开始关注车内环境污染控制,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美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对材料进行法律化约束要求。我国也终于在过去鲜有动作的基础上作出积极尝试,从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