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资自主车企“转正” 希望还是噩梦?

2012年10月18日 14: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东风本田思铭

  广汽本田理念S1

 

  自2007年,广汽本田宣布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理念”以来,“合资自主”这个由中国汽车行业自创的特有词汇,开始成为业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对合资自主的发展模式相继给予肯定,并强调合资自主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如果将合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排除在外,就等于把中国汽车制造的主要力量排除在外,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发展的主体将不复存在。而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上,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也表示,不能孤立地看待合资自主,合资自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

  为合资自主正名的声音一出,立刻引起了业界激辩。有人认为,合资自主与自主品牌在政策扶持上享受同等待遇欠妥,将使得正处于低谷的自主品牌发展空间进一步恶化。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合资自主将迫使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和制造质量上提高水准,增加竞争优势。

  政府层面为合资自主品牌正名,对自主品牌到底是噩梦,还是激励?将对中国车市未来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十年的市场换技术之梦是否将出现转折?本期水煮车市邀请了多名国内资深的汽车媒体人,听听他们怎么说。

  分清真自主假自主,区别对待

  煮客: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

  现在的合资自主分为两类,一类是真自主,如朗逸和新赛欧,完全是在中国合资企业全新开发。另一类是假自主,是用外方的旧车型改头换面。而真自主使用外资商标,假自主反而打合资的自主商标,实在是怪事。

  业界对合资自主的不满和担心,主要有两点,一是怕假自主享受真自主的待遇,二是纠结于某些部门为什么要鼓励合资自主,特别是假自主,给真正的中国自主品牌更大的压力。

  我对于合资自主是三种态度:对合资真自主,打自主商标,可以与中国自主品牌同等待遇;对合资自主打外资商标,不管他;对合资假自主,按外资品牌对待,别以为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应该看到,合资企业由单方引进产品,专卖中国市场转向合资开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必然的、可喜的进步。

  合资自主最大障碍是“短视”

  煮客:《国际商报·汽车周刊》主编何仑

  我比较支持“合资自主是市场自然而然的产物”这一说法,但需要警惕的是“短期行为”,这也是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危险所在。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将自主品牌作为衡量中方领导业绩的一个标准,很可能违背规律,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干快上,赔钱赚吆喝,反而导致自主品牌跌入谷底。

  至于人们特别关注的“合资自主严重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问题,我倒不担心。实际上,即便没有合资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也要向下走,继续生产和改进老车型,或开发低成本车型,来与自主品牌贴身肉搏,多数合资企业都在这样做。

  合资自主车型在新建的经销服务网络里销售,品牌认知度和网络建设成本都将成为极大的挑战和风险。在市场上几个主流合资自主品牌,能够在月销量5000辆台阶站住脚的,只有启辰D50和宝骏630,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合资自主也可以说增加了合资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煮客:《汽车与驾驶维修》主编朱伟华

  上海大众的朗逸、桑塔纳都是自主的榜样,虽然它们挂的是德国大众的logo,采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标准,但它所拥有的自主研发能力是目前的合资自主所不具备的。我们应该政策上鼓励合资公司搞自主,但不应以logo用的是谁的来界定。

  希望合资自主能够尽快迈过模仿期,迈过与自主产品打价格战的阶段,主动缩短第一代合资自主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早迈出正向开发的步子。借助外资品牌的技术沉淀,尽快与纯自主比拼产品技术,这不仅是合资自主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合资公司中方资产安全的需要。

  合资自主是中资的突围方式

  煮客:《汽车公社》杂志主编卫金桥

  讨论合资自主品牌的何去何从,其本质是讨论合资汽车公司何去何从的问题。自1983年上海大众以来,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9个年头。现在推出了合资自主品牌,我认为本质是合资汽车公司中中资的一种突围方式。

  合资自主对自主品牌的冲击肯定存在,但其销量决定了影响不会太大,自主品牌的最大竞争对手仍然是合资品牌。虽然从短期来看,合资自主仍将使用合资品牌的技术和工艺,但从长期来看,这也许是打破十年“市场换技术”中外方技术封锁的一种突破与尝试。煮客:《新京报》主编何醒言

  目前关于合资自主的声音有两种,一种认为是伪自主,不过是将合资品牌的车型换个车标继续出售。另一种则认为可以防止外国品牌在中国的过度扩张,这也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在当前汽车工业扩产扩能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无法改变的,通过合资自主这种模式,可以相对延缓外资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而对于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影响,合资自主只是一个战术,而非战略,注定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未来仍然需要自主品牌苦练内功,掌握核心技术,来达到本土汽车工业的真正崛起。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