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主品牌齐推高端车型 希望扩大市场占有率

2013年03月05日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业内人士:自主品牌推高端车型是希望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汽车品牌中,自主品牌车型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近年来,各个自主品牌不断推出自己的高端车型。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自己的首款中级轿车F6,2009年,奇瑞发布了其高端品牌瑞麒,同年吉利汽车也推出了自己的豪华品牌帝豪。而近一两年来,自主品牌向中高端发展的脚步明显加快。

  对此,有汽车专业人士认为,自主品牌推出高端车型是希望通过中高端车型来提升其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众品牌齐推高端车型

  在东莞,自主品牌车型变化一直很快,从原来比亚迪的F6到现在荣威的950、帝豪EC8、长安奔驰B90等自主品牌,都在大推中高级车型来抢占市场份额。其中,荣威尤为甚,它不仅抵御住了合资品牌不断探底低端车市场的重压,更推出了荣威950、荣威W5等车型,在一向以合资品牌称雄称霸的中高端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

  有经销商表示,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的价格相比合资品牌的同类车型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近期以来,中高端车型的销量还是相当不错。“我们帝豪EC8最贵的 EC82.4-6AT 旗舰版,价格才售161800元,这样的价格优势确是很吸引人”。

  相比其他合资品牌的车型,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内饰上,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花十几万元就能买到一辆相当几十万元的车,相当值。”有车商指出。

  上汽集团的相关人士就表示,“上汽集团全新第二代旗舰产品”荣威950,以融炼西方智慧和东方信仰的品牌升华,以集成四大全球领先技术、正面抗衡强势合资品牌的产品力,以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引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率先进入B+级中高端市场。作为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由中国自主打造的B+级别中高级轿车。同时,荣威950将汽车工业科技和中华文化信仰相互融合,首次真正满足中国“社会实力中坚”人群在“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双重意义上的中高级公商务用车需求,一举开创B+级别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的新格局。

  消费者:既实用也便宜

  对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消费者又是怎么看呢?

  南城的罗先生表示:“我第一辆车是面包车,是国产的,第二辆车也是国产的,是当时国产品牌的车型中最高端的一款车型,从2006年一直用到现在,我还推荐身边的朋友买,因为这款车型无论是动力还是外观,确实都很大气,包括我即将要换的车型,我也会以国产车型为主。”

  有消费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价格便宜,另一方面是这几年无论是在做工上,还是外观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在购车时,会优先考虑到国产的汽车品牌。“现在很多合资品牌的价格与自主品牌的价格相差不大,但是,从配置上来看,自主品牌还是占据很大优势,因此说,如果价格相同,在配置上不同,我还是会选择自主品牌。”有消费者表示。

  观点: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

  对于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不断推出,有汽车专业人士就表示,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现象,一个企业有着自己的生长周期,而产品线的丰富和延长则是最积极的发展方向。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不断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在购买时有更多的选择。

  汽车专业人士尹宏灯分析认为,其一,自主品牌欲通过发展中高端车型来提升其品牌的影响力;其二,通过中高端车型来扩充其品牌的产品线,进一步细分汽车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从目前而言,很多自主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成功。从长远来看,对于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汽车人杨祖茂表示,目前自主品牌正在发力,因为自主品牌的不断发力,合资车的价格也在下探,最终得益的是消费者。但是自主品牌要崛起,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链接:

  自主品牌借公务用车发力

  2011年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的“双18”条例,提出对公务车进行改革,要求一般公务车的排气量从2.0升降低到1.8升,价格从25万元降低到18万元。并且允许日益强大的自主品牌替代合资品牌产品,上汽、一汽和长安等一些车企凭借在造车技术及实力上的积累,开始步入公务车市场。

  2012年去年2月,国家主管部门继续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首次将合资车型排除在外,入选的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文/记者钟宏连

【编辑:刘虹利】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