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自主车企:求变中酝酿新生机

2013年03月06日 10:0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撰文/周侃

  新年伊始,国内九大自主车企先后宣布,年内将推出共计13款搭载1.5T引擎的新车型,在其原本薄弱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市场,叫板合资车型。

  几乎同时,长城汽车也宣布,上半年将旗下SUV品牌——哈弗独立,打造成全新的专业SUV品牌。

  2月底,吉利与沃尔沃“兄弟同心”——双方正式决定,在瑞典哥德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下一代中级车。

  自主车企集体求变——在转变、改变中创造新的生机。

  变技术 变模式

  年初国内车市实现开门红,让人为之一振。

  包括荣威、东南、长安、北京汽车等在内的九家自主车企,均选择在今年推出搭载1.5T引擎的车型,共计13款,直面被合资车企垄断的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市场。在这些新车型所搭载的引擎中,既有我们的车企自主研发的,也有与合资车企合作开发的,大都于去年底完成台架试验,其性能均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

  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专业SUV品牌——哈弗将于今年上半年面世。日前,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随着哈弗SUV全球的保有量即将突破100万辆,长城汽车有意在今年上半年将哈弗品牌进行独立发布,专攻SUV市场。这也意味着,哈弗将成为继路虎、JEEP之后全球第三个专业SUV品牌。新的哈弗品牌,将通过更为专业的运作加大在SUV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品牌综合竞争力。

  2月底,吉利和沃尔沃共同出资在瑞典哥德堡设立研发中心,该中心主攻中级车的模块化架构及相关部件,并将发挥两个企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化优势,在开发、测试、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力求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自两年前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一直在探寻整合沃尔沃资源做强吉利品牌的门道,新研发中心的成立就是一种全新尝试。因为,一个隶属于吉利控股集团、相对独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能使吉利与沃尔沃充分实现知识与技术共享,且不会影响各自品牌的声誉和产品开发。

  提功力 提信心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自主车企乘用车国内销量增速仅为3.9%,多数自主车企销量表现不佳,这直接影响其技术研发经费和品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痛下决心“亮剑”求变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车像007电影里的一样,可以在车外遥控,另外,它还带涡轮增压,提速起来别提多带劲了。 ”在春节期间买了比亚迪速锐的王先生在向笔者介绍他的爱车时,眉飞色舞。他直言,本想买辆10万元左右的合资车型,但无意间看到了速锐的广告,被“车外遥控”的功能所吸引,带着疑惑,他前往4S店体验了一番。大呼过瘾后,王先生成为一名速锐车主。

  “扬眉吐气”是比亚迪员工对速锐最多的评价。确实,作为一款上市仅三个月的自主新车,速锐月销量始终能保持在一万辆左右,这样的成绩着实让比亚迪欣喜不已。 1.5T涡轮增压引擎、双离合变速器、车外遥控技术、电子手刹……比亚迪这几年的技术积累,造就了速锐在市场上的初步成功。

  事实上,苦练多年的“内功”,是这轮自主车企求变的底气所在。几年前,不少自主车企在外观设计、内饰工艺曾取得不小进步,几乎可与合资品牌比肩。但我们还是发现,一些自主车型在动力性能、操控性能、底盘性能等这些关键环节方面,仍然和合资产品差距不小。面对合资品牌陆续将涡轮增压技术、双离合变速箱武装到小型车上,自主品牌一时曾无招架之力。这两年,随着自主车企的研发中心相继投入使用,其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突飞猛进,设计能力也今非昔比,一大批储备车型应运而生。同时,国内零部件企业这些年也发展神速,成为自主车企发展的助推器。

  忧体系 忧浮躁

  两年前,基于对中低端市场的不满足,不少自主车企纷纷调整品牌战略,信心满满地向高端化阵营探路前行。但如今,有的已倒在一片荆棘中,如奇瑞,长安;有的则看到了一线曙光,如吉利,荣威。

  过往的所有实践,都是今天求变的“良师”。

  这两年,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奇瑞等企业都在技术上求变,进步明显,比如吉利的六速自动变速器、比亚迪的涡轮增压发动机,长安的车辆电子技术等。单就产品而言,自出车型着实进步不小,例如长安逸动已达到同级合资车的水准。但是,逸动卖得并不理想。这说明,单单产品好,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前期调研、产品开发到推广营销、售后服务等,这种体系能力的建设,更为重要。

  引进高质量的“外援”,成为自主车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选择。确实,在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助力下,我们的企业综合实力增强迅速,收效颇丰。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逢岁末,这些经理人就开始频频跳槽,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底,就有至少6家自主车企的9位总监级以上“重量级人物”换了方向。频繁的高层变动,使得自主车企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下,时时浮现“浮躁风”。自主品牌无不希望通过高质量人才和加倍努力,来推动企业增长。但也许正是因为企业对个人而非体制寄望过高,更加倾向于挣“快钱”,而忽视了企业的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

【编辑:王槊】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