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应对高速发展后的问题“两会”共期新“汽”象

2013年03月18日 13:42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政协委员体验北京交通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热点追踪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应对高速发展后凸显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汽车社会”不忽视“民生”

  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2013年度《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根据最新统计,2012年中国城乡每百户家庭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20辆,中国正式进入“汽车社会”。与此同时,现有汽车数量带来的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已日益凸显。就这些问题,许多车界“两会”代表委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不但在“两会”期间面对媒体表达出吉利三五年后“不会亚于日系车和韩系车”的愿景,还一口气提交了三份提案,且个个很有“分量”。

  李书福委员的三份提案中,有两份与汽车行业相关。针对许多城市PM2.5严重超标,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的现状,李书福提交了《关于大气质量立法的提案》,建议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修订和完善,从源头上把控大气污染。另一份提案,李书福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严格统一的出租车行业标准,努力实现由数量、价格管制向质量、安全管制转变,让出租车行业发展更健康,城市更和谐。

  同样也是民营车企的领导者,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在“两会”上的声音也很“中听”。她在《加强对汽车社会和谐发展综合治理》的议案中,呼吁全面规划汽车社会综合治理举措时,要优先考虑公众利益。她建议在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将公共利益与公共交通福利置于首位,规划各种不同的道路空间、停车空间、居住空间,从而达到解决或缓解由汽车社会引发的各种矛盾。

  公车改革期待破冰

  在今年的“两会”上,公车改革依然是个热点话题,然而,公车改革年年说,却越改越多,越改排量越大,20年公车改革收效甚微。“应该用整肃‘舌尖上的浪费’的决心和力度,来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中央应尽快出台公车改革制度,减少公车配制,让公车私用彻底停驶。”

  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在今年两会大会发言材料中也指出:目前,超范围、超标准配车问题严重,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我国先后颁布了多个公车管理规定,然而,实际拥有专车的干部范围远超这个规定,公车超标现象也十分普遍。2007年至2012年间,全国清理出的违规公务用车就达19.96万辆;此外,公车还助长了官本位和等级意识,影响了干群关系。

  李卫华委员认为,理论上的、科学的公车改革模式应是取消公车,或者说彻底废除现行的公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模式。这些年来,关于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已成为公共财政的包袱、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大刀阔斧推动公车改革可谓是势在必行。

  自主车企加快创新

  近两年来,国内自主车企不断努力,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且差距还有被拉大的趋势。今年,创新成了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热词。

  王凤英表示,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够、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都是制约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她建议,有关部门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实行鼓励创新的激励政策,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力度,以促进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和重奖汽车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等。全国政协委员、一汽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斗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弱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总成的落后,目前的发展路径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建议政府鼓励并引导国内汽车企业到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加大海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利用全球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赶超。

  继汽车出口去年突破100万辆后,今年汽车出口成为自主车企的焦点。对此,王凤英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中国汽车国际化的长远规划,如建立“奖优罚劣”机制,主导建立海外风险信息及防控平台;出台配套的体系政策,成立专门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提供配套金融支持,提供更多更优惠的信贷和资金支持。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