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标准实施收效甚微 改善车内空气污染须实际行动

2013年03月27日 08:4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执行以来已有一年。《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不仅适用于新车,使用中的车也可以参照。当初曾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指南》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使得车内空气检测终于有标准可依,会促进厂商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空气检测有标可依,但因该《指南》并非国家颁布的强制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实施一年来收效甚微。例如,2012年9月,在《指南》开始实施6个月后,300名车主集体投诉某品牌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最后没了音信。同样是在9月,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显示,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最后也成为烂尾新闻。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由于《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更何况,要想提高车内的空气质量,务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必然增加成本。但企业即使增加成本,提高了车内的空气质量,也不会得到什么补贴政策;如果企业继续对恶劣的车内空气质量不管不问,也用不着担心被罚款,而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几个企业会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积极性自然不高。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指南》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就是让车主在购车时,如果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不能因为该车不达标,车主在购买之后按该标准提出赔偿。也正因为该《指南》非强制性执行,那么也就缺乏相关的处罚条款,消费者索赔也缺乏具体的赔偿标准。

  目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大家对空气质量愈发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雾霾天气连续出现的情况下,消费者已经承受了太多痛苦。如果车内空气质量依然得不到法律监管,那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所以务必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真格。其实说白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对车企来说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而让所有厂家都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指南》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

  只有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了真格儿,《指南》的执行改善才能走上法治的轨道,才能促使汽车厂家对乘用车的用料向法定的标准去升级改造,也能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有了更多的健康和环保意识,用车环境也将有更多的保障。(李永钧)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