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限牌令”:别把“权宜之计”当“治本之策”

2013年03月27日 15: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被称为”最贵铁皮”的上海私车牌照,已连续九连涨,最近的一场私车牌照拍卖会上,最低成交价突破9万元大关。而2012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188元,折合成“车牌价”,半块都不够。

  对这块“最贵铁皮”,记者不禁想问几个为什么:价值十来块的铁皮如何成了百姓难以企及的奢侈品?源于资源的稀缺;为啥资源稀缺?源于政府的“限量供应”;为啥要限量?源于车太多,路太堵,所以抬高门槛让你买不起。

  据了解,上海市采取私车车牌拍卖制度,目的是通过限制车牌数量,从而限制私家车增长。这一制度可以立竿见影,但治标了未必治本。限制或收费—症结缓解—需求猛增—供给不足—更多限制或收费……类似的怪圈在许多领域早已被证实是失败的。

  “最贵铁皮”的尴尬,暴露出一些部门“以限治堵”“涨价收费”管理城市的惯性模式,以及“善于”从老百姓身上“找解药”的惰性思维。问题来了,最先想到的是“限”:车辆饱和,限购!交通拥堵,限行!车位不够,限停!限不了了,便考虑“涨价”“征税”:拥堵费、汽车排污费、垃圾处理费、房产税……不可否认,这些经济杠杆相对有效,却未必能治本,不时遭遇公众争议。

  “杠杆”要因时而变,更不能把权宜之计当作治本之策。而如果滥用“杠杆”,实则暴露了我们在公共管理领域“江郎才尽”,一些地方和部门当引起“本领恐慌”。

  实践证明,刚需堵不住,今天堵了明天冒。上海市十多年前引入的牌照拍卖制度,曾经有效地抑制了上海人购买车辆的刚性需求。然而,被压制的需求累积日久,车牌供不应求时,必然应声涨价。如此,当初的“限牌”必将陷入窘境:不限,城市难解拥堵之困;限制,群众深受“天价车牌”之苦,且终有一天会需求“井喷”。

  而一些管理细节上的漏洞,容易让“黄牛”或“炒号者”钻空子。如车牌“可以过户转让”,使其成了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稀缺资源,或者一些人手上保值增值的商品。此外,车牌收入应该向社会公开,这部分收入应当“收之于民,用之于治堵”。

  交通拥堵是个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堵不如疏,缓解交通拥堵更需要“组合拳”。政府部门要优化交通网络规划,缩小市民出行半径,并加大这一重要民生领域的投入。此外,宜采取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提高出行效率和舒适度。作为市民,应提倡低碳环保出行,降低对私车的依赖;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除了“限”“涨”二字秘诀,还有没有更优的选择?作为城市管理者,是该思考这种“以限治堵”管理模式能走多远的时候了。(记者 王俊禄)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