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资零部件商从高到低快速渗透 本土企业临危

2013年05月24日 08:32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段时间,外资零部件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之势,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它们在中国从以前利润高的关键零部件市场向低端市场扩张的态势,让本已失守高端关键零部件市场的本土零部件商备感压力。

  以前技不如人,还可以凭借其价格优势,在技术含量较低的零部件市场生存。如今,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实现规模化经营,其技术和利润优势使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倘若连这块阵地都被侵蚀的话,中国零部件将如何立足?

  外资零部件:扩张凶猛

  去年,包括博世、法雷奥、TRW、采埃孚在内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在华业务的增长率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与高增长相对应的是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了新一轮投资高峰期。有新闻动态显示,外资汽车零部件厂商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加速在中国的投资、增资项目的计划与实施工作。

  博世计划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投资,仅2013年就计划在汽车技术、售后市场等方面增加30亿元左右投资。TRW今年也计划对中国市场投资超2亿美元,超过了TRW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额。采埃孚也计划今年在中国再投产两个生产基地。

  除了加大投资外,借助中国消费升级对外资零部件的需求,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产品,向中低端市场扩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表示,拥有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升级中获益匪浅,并不断拉大与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差距,其深入中国市场投资的步伐正在加快。

  本土零部件:身陷险境

  目前,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只要涉及到安全、环保法规以及技术要求高的零部件市场,比如电喷、高压共轨、汽车电子等,基本被外资零部件企业控制。有数据显示,国内申请的汽车技术专利80%左右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较少,核心技术基本没有掌握。

  目前,国有、国有控股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5000多家,其中80%以上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只有130家,国内近7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成本高、整体效益低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在国内的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占据相当分量的企业是依据外方技术的中外合资企业,完全中资或中资完全控股并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大多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承认,未来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将更多承担了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的二级供应商角色。外资品牌目前占据了65%以上的市场份额,所谓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合资品牌、国际品牌在中国的竞争。

  如何自救?

  难道本土零部件商就无法翻身了?答案是否定的。

  在国外,德国拥有博世、大陆、采埃孚、巴斯夫、蒂森克虏伯等零部件巨头企业,此外,还有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私营、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它们与博世等巨头企业联合组成了德国强大的零部件体系,成为支撑整个汽车工业的坚实基础。这让中国零部件商看到了希望。不过,自救首先需要对自身弱点有透彻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首先,核心技术积累缺乏依然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挥之不去的弊病。其次,质量控制能力较弱也是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硬伤,在这方面和外资零部件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不可否认,目前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占较大比例的企业依靠着低廉的人力成本这惟一的优势在支撑着,但受制于工人的素质水平不高、生产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对单个工序的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产品的次品废品率高,返工现象严重;同时对生产线的理论认识亦不到位,在生产线的设计和人员配备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而缺乏与整车厂同步开发的经验和机会、品牌影响力弱以及企业管理模式陈旧,使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外资零部件企业分庭抗礼。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零部件企业想做大做强,首先要定位做世界的产品、世界的品牌,而不是国家的产品和品牌;其次要不断创新,不断经营。 除了人才、知识、经验,还有管理,各方面都需要有积累,如果没有这个积累的话,需要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品牌、世界性的产品非常难。此外,创新的力度必须要达到精益求精,质量、成本都需要做到精益求精,要具备扎实的管理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中国零部件才能打造出世界的品牌。(记者 李 秋)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