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控办”审核 批条子购车开始的踟蹰前行

2013年05月24日 11:0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中国汽车工业60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飞速增长的绝不仅仅是汽车技术与生产力,还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与各项政策密不可分。追究探寻这些政策的变迁,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计划经济时代末期,在中国购买一辆轿车的相关手续可简括为9大步骤:1、提出购车申请;2、单位领导审批;3、前往“控办”再次审核;4、到当地计划部门要“购车指标”;5、“购车指标”集中审核;6、到当地物资局办手续;7、到机电经销部门办理购买手续;8、办妥后到银行办理外汇(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银行操作还在以算盘为主要办公工具,效率可想而知);9、银行划完款后,回到机电经销部看仓库内有无现车,如果没有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时期。

  这9个步骤漫长繁冗,整个购车过程犹如破关闯阵,中间但凡出现一步差错,则前功尽弃。

  如今,除了北上广三地的限购令外,人们只需在一家4S店或经销商店,花费最多1个多星期的时间,即可搞定几十年前的繁文缛节,而多数手续的办理还可请卖方代劳。

  这中间巨大的变化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因为国家政策的不断开放。今天就让我们回溯历史,探究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汽车工业是怎样度过那段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的。

  计划经济时代

  初期政策:举全国之力完成从无到有

  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的1953年至改革开放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汽车工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之初,能够有效地受到举国体制的支持,为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很快,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无法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呈现艰难挣扎的窘境。

  虽然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总体而言,在计划经济的二十余年间,我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仍然属于增长态势。产量从0发展到了22.2万台。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汽车工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缓慢,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缺重少轻”现象。

  中国汽车工业是从生产中型载货车开始的,虽然轿车的研发和生产只比载货车晚了几年,但发展速度和水平却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乘用车汽车总产量中的比例仍然为2.69%,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国家政策所决定的。

  中期政策:企业管理权下放 第一次汽车热潮以及相关教训

  在大跃进期间,全国试行企业管理权下放,再加上国内生产生活对汽车的强烈需求,各省市不顾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律,不管有没有条件都一窝蜂地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仅仅几个月,全国几十个厂点制造出各类汽车达200多种,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然而这种做法的结果可想而知,早出来的汽车品种重复、技术落后、质量差、产量低。1960年全国生产各类汽车1.6万辆,其中一汽为1.49万辆,其余众多厂点仅为1100辆,一些厂点甚至一年只有几辆。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

  后期政策:精简机构形成四家初具规模的制造厂

  1961年中央在成都开会,针对汽车厂发展太乱的现状,提出了“调整、巩固、发展、提高”的八字方针,1963年一年时间,就取消了100多个汽车厂,而到“文化大革命”前,真正发展并保留下来,具备一定规模的,不过只有南京、上海、北京、济南的四家。

  计划经济时代的瑰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20余年间,是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最艰难时期。第一代汽车人,中国汽车工业亲身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胡信民认为,计划经济时期最可贵的是老一辈汽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做客人民网时,他告诉记者,“那时大家的斗志和干劲是所有参加建设的人这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也是任何时候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当时建设一汽是白手起家,大部分人并不懂得如何造汽车,创业条件之艰苦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但是所有人却仿佛只知道干活,对于工作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市场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失败的开始掩盖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开始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开始放宽,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1985年海南疯狂涌现出的走私车辆

  也许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海南岛走私事件肯定是一次严重的政策事故,但是多年后回看这次事故,无法掩盖的却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人们心底对汽车的渴望。

  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座城市,海南岛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开放特区。但谁也没有想到,开放的海南岛却上演了一幕由当地政府主导震惊全国的轿车走私事件。

  1984年,时刻监视着中国的美国间谍卫星突然发现,中国海南岛上出现成片的金属反光点,短时间内,这些金属反光点的面积越来越大,经过操作人员的仔细判断,发现这些金属光点竟然是成千上万的轿车。这些轿车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在阳光下形成了大量的金属反光。美国人纳闷了,海南岛当时是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怎能一下出现这么多的轿车?

  1984年,海南岛获得了免税进口汽车的优惠政策,而当时汽车进口的关税为100%。这意味着,如果将车辆卖入岛内,汽车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为了快速解决海南岛发展中的资金短缺,海南政府领导人开始决定倒卖进口汽车,从此,一个暗流涌动的汽车走私时代开启了。一时间从政府部门到幼儿园老师,从农民到银行家,整个海南岛肥腾腾了,在利益的驱使下,整个海南岛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半年时间内,全岛就出现了872家倒卖轿车的公司……

  1984年上半年,海南的进口车数量为2000台,然而从1984年初到1985年3月,海南共批准8.9万台进口车,而海南解放30多年来使用过的汽车也不过1万辆。这个数字也超过了全国每年进口小轿车和面包车的综合。而其中80%以上的进口车都被销往内地。

  海南走私车事件仅仅一年多,在这一年里,除了汽车引发的疯狂外,却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一个问题:汽车消费的巨大需求。

  事实上,1985年海南岛打击走私并没有能制止住轿车走私的歪风,由于消费缺口巨大,走私利润丰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者不计其数。直到中国国内终于开始大规模生产轿车,轿车价格逐步趋向合理,走私之风才渐渐消匿。

  尽管当时国家外汇紧缺,但是为了不断增长的需求,每年都不得不花费巨资进口汽车。有钱买车,却无钱造车?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醒悟,为何不能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

  转折的开始 中国汽车工业黎明前的黑暗

  虽然人们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了解到了汽车产业需求的巨大,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性,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1993年,全国共有127家整车生产厂,600多家汽车改装厂和2000多家零部件厂。以汽车企业总数来说,中国堪称世界第一。但年产10万台以上的只有4家,1万台的20多家,其余仅为几千,生产规模之小,效率之低也是世界之最。

  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1986年,国内汽车产量为20万辆,但是这20万辆中,90%以上为载重汽车,轿车、吉普车总计不过万。载重汽车结构同样不合理,重型车、中型车、轻型车的比例为0.8:6.2:3,缺重少轻依旧,就连国内的运输市场也不能满足。

  最后,技术水平落后、质量差。除了东风汽车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外,一汽的解放仍然以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吉斯150为原型,而吉斯150则是更老的美国万国汽车的苏联版。

  此外,中国汽车工业的问题还远不只这些,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汽车工业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上,老一辈汽车人怎样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中央和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促成了我国汽车工业随后的发展?敬请期待铸梦的轨迹——新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周年盛典系列评述第二期。(文/胡挹工)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