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斯拉颠覆传统产业 或造就汽车界的“苹果”

2013年06月17日 07:3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汽车界的苹果、用硅谷模式颠覆传统汽车产业……近期,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可谓赚足了资本市场的眼球,它的创始者艾伦·穆思科也继乔布斯之后,得到了全球媒体的热捧。

  特斯拉遭热捧,源自其一枝独秀的业绩。与菲斯科、CODA等电动车制造商破产保护不同,一季度特斯拉豪华电动轿跑车Model S销售4900辆,超过同一价位其它豪华车,企业成立10年来首次盈利1100万美元;股价5月底攀升至110美元,年内增幅高达225%,其核心供应商股价纷纷暴涨,甚至惠及国内电动车产业……

  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斯拉,也引起了国内汽车业界的一番争论。

  质疑者认为,由于技术所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近期难以实现根本突破。因此,即便是采用独特技术路线、电池容量比竞争对手高出20%到30%的特斯拉,也无法彻底消除电动车里程恐惧。何况,特斯拉Model S超过400公里续驶里程的85千瓦时电池组高配车型,售价已接近超级跑车奥迪R8,如此高昂成本,只能是富豪的玩具。而无法打开大众汽车消费市场,企业就很难独立生存,靠出售碳排放配额实现的季度盈利,很难支撑下去……

  追捧者认为,媒体和产业界高度肯定甚至神话特斯拉,更多关注的是其让人眼前一亮的独到创意——比如,用数千块手指大小的笔记本电池,竟然创造出了史上最强大的电动车;用两倍于ipad的液晶显示屏,彻底取代了传统汽车中控台;又如,拒绝4S经销店,效仿苹果自建体验式直营店;不仅提供电池组8年或16万公里免费保修,还承诺车辆抛锚时配代用车给车主使用……

  其实,指望“特斯拉效应”让电动车行业短期内突破电池容量、成本、充电设施等种种障碍,并不现实。仅从今年一季度市场表现,就断言特斯拉的成功,也言之尚早,能否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亦待观察。但是,探究特斯拉给汽车产业乃至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启示,却意义非凡。

  首先,特斯拉告诉我们,汽车产业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无论是产品定位、技术路线,还是营销模式、服务体系,车企差异化创新的道路还很宽广,关键是超前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更要有创新的文化和胆识。长安标致雪铁龙副总裁徐骏曾透露,在规划豪华汽车品牌DS经销网络时,中方曾建议用“生活方式体验”颠覆传统4S概念,让消费者进店就能感受到法国文化、艺术、设计和奢华生活方式,可直到最近这一建议才得到中法双方的普遍认同。

  其次,用硅谷模式颠覆传统产业,也可以理解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另一种表述。物联网、云计算给传统制造业管理、运营模式带来的冲击;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传统营销体系、客户定位与传播等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对我国传统工业行业、企业来说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第三,要为创新提供宽容的土壤。艾伦·穆思科用笔记本电池研发特斯拉电动车的创意,若放在中国,肯定会被人说成疯子。不要说其产品无法得到社会名流的认可,单单是投产初期几十台的产量,恐怕连生产资质都拿不到。为鼓励千千万万个萌芽状态的好创意、好点子最终能成长为特斯拉,我们不妨借鉴硅谷的创新管理体系,让那些在性能上远没有达到量产,甚至远不如传统产品完善、可靠的创新型产品,也可以获得风险投资,拥有推出“最小可行性产品”,并在与用户互动中完善的机会。如此,才能为颠覆性创新积蓄力量。

【编辑:姜莹】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