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车市微增长态势将有望在未来多年继续维持

2013年06月20日 14:19 来源:中国商报 参与互动(0)

  蛇年即将过半,车市又到“中考”时。从前5个月数据来看,在公布销量的多家企业中,预计能完成半程销量目标的屈指可数。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走向成熟,井喷期很难再现,但依托于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的大势,希望和机遇仍然清晰可见,车市进入一种相对的平缓期。

  这种状态下的中国车市,进入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效的市场需求并未减少,只是释放速度变慢,并对产品整个销售链条的要求越来越高。

  理性增长时代

  对于未来车市走向,瑞银亚太区汽车行业研究业务负责人侯延琨的判断是,继2011年和2012年的低速增长之后,预计今年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同比增幅大约为8.4%,乘用车为8.1%,但这一恢复性增长属于对过去两年的回补,2015年或2016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零增长期,或将长达十年之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3年1-5月的中国汽车累计批发量903万辆,增速为13%,但从年度走势看,2009年以来的汽车增速似乎是一路大幅快速下滑。2009年增速46%,2010年增速32%,2011年增速3%,2012年增速4%,这样的下滑到谷底后必然面临新的增长周期,2013年1-5月的增长已经至13%,转为走强期。

  尽管总体表现较好,但车市回到井喷状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从两年前开始,我国车市增速就已呈现出放缓态势。上半年行业表现视之为“冰火两重天”。实际上,车市生态还要更丰富些,在政策行情退潮、丛林法则重现的背景下,市场又回到适者生存的真实状态。

  例如,以强者姿态出现的依然是大众品牌,今年1-5月,上海大众新车累计销量也突破了60万辆,基本达到了去年1-6个月销量的累计之和。这个数字几乎是国内全部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的一半。前5个月,国内全部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7.84万辆,同比增长15.5%,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2%。

  过去的十多年间,是中国汽车销量迅猛增长的10年,也是各大车企跑马圈地占领市场的10年。而今,新一轮建厂潮已经涌现。2009年至2012年,中国获得的车企投资总额高达389.83亿美元,位居全球各国之首。目前,上海大众宁波工厂、新疆工厂、长沙工厂以及长安福特杭州工厂均已动工,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即将投产。未来,通用汽车将在上海金桥建设凯迪拉克工厂、北京现代将在重庆建设第四工厂的计划也已经清晰可见。

  在车市进入“微增长”时代,这些产能的扩张,在某一天会转化为销售老总们案头的销售数字。而市场对于车企产品的考验将更加严格。

  销量硬道理

  “市场表现好的时候,董事会要利润和销售双丰收;市场不好的时候,董事会仍然至少要求销售不能太难看。否则,制作部、财务部、技术部等所有的部门的压力都指向你。”一位销售老总抱怨道。

  对于车企而言,每年年初的销量目标实在是不好琢磨的东西。定高了,完不成,会成为笑话;定低了,股东不干,高管位置就难保。数据显示,2012年,主要25家乘用车企业中,只有10家企业完成其年度销量目标。

  车市遇冷,压力最大可能就在车企分管销售的老总们了。销量的不景气带来更多是销售老总职务的变动。仅最近一个月,就有10多位汽车高管发生变动。导致他们和原公司“散伙”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因为公司战略调整需要而不得不离职,有的则是公司发展需要的内部调岗。郑兆瑞从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的位置重回国际公司的4月,奇瑞汽车销售31837辆,同比下滑29.2%;1~4月销量164860辆,同比下滑7.9%。天津一汽夏利两位负责研发和销售的高管卸任,媒体传言更多的也是因为不佳的市场表现。销量下滑,这或许不能怪罪于某一个人,但买单的往往是销售负责人。

  虽然中国车市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合资车企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牢牢占据消费市场的“金字塔顶端”,自主品牌则伴随着市场环境恶化和大城市的限购而困境加剧。

  一方面宏观经济进入稳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汽车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正不断显现,亟待修复。今年以及未来多年,中国车市已经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车企大跃进需求。从以往数据看,201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增幅在6.5%左右,而2013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增幅将在6%左右。“微增长”的态势将有望在未来多年继续维持。

  对于车企营销老总而言,适当放低一下增速预期,这是除了硬着头皮顶上之外的又一通道。(记者 张 敏)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