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为英菲尼迪的转型勇气鼓掌

2013年08月08日 09:3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周易》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乃亘古不变的规律,面临重大抉择的英菲尼迪目前正实践这一规律。

  8月5日,我在香港参观英菲尼迪位于花旗银行大厦的全球总部,并与英菲尼迪总裁约翰·德·尼琛和中国总经理戴雷畅谈英菲尼迪全球转型——这一决策的提出,曾给英菲尼迪带来了深刻变化。

  南非人尼琛对转型的阐述主要在于品牌层面,稍微有点绕,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英菲尼迪的转型包括三方面:第一,去日产化,让外界意识到英菲尼迪是独立公司、独立品牌;第二,生产更加全球化,品牌更加国际化;第三,从量和质上都达到与奥迪宝马奔驰竞争的能力。

  为了实现转型,英菲尼迪做出的努力可谓巨大:一年多前,将总部从日产搬到国际化的香港,给外界一个强烈的暗示,其总部人员来自13个国家,用不同文化和思维的碰撞去除英菲尼迪身上的日本味儿,与日产区分开来。为了扩大在中国和欧洲的影响和销量,英菲尼迪在英国桑德兰和中国襄阳建设了工厂,准备进行本土化生产,而在此之前,英菲尼迪只有两个工厂,一个在美国田纳西,一个在日本的枥木县。为了转型,英菲尼迪请来了奥迪美国的总裁尼琛,18个月里,他在香港总部做出了大量重要决策,包括今年1月挖来伊恩博林担任首席转型官,3个多月前请来华晨宝马副总裁戴雷执掌中国业务,这些都显示了转型的坚定决心。

  这些目不暇接的措施都值得鼓掌。按照尼琛的说法,仅占全球汽车销量12%的豪华车却拿走了50%的利润,其中大部分被奥迪奔驰宝马拿走。由于销量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2012年全球16万销量大部分在美国,中国只有1.6万辆),英菲尼迪分不到一杯羹,在豪华车行列中没有地位,这是迫使英菲尼迪转型的现状。如果不转型,不快速高效地施行上述举措,英菲尼迪的规模将逐步萎缩,到最后仅以日产的一个业务分支存在。

  如今实施转型,虽不敢说一定成功,但英菲尼迪起码拥有了很多可能,包括明年国产后的3年内,达到10万辆的规模,还包括数年内在全球实现50万辆的目标,当然还包括品牌知名度和潜在消费群体的大幅扩大。如果2020年达到既定目标,尼琛无疑能在企业运营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杨开然)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