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认识开始变化 长安欧力威挑战合资品牌

2013年09月02日 10:0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近期在媒体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招募信息:“两厢小车挑花眼?自主与合资小车谁最适合?现面向社会公众招募试车选手,举行国产小车PK合资两厢小车对决赛,长安欧力威、新赛欧、新骊威、北斗星X5和启辰R50等品牌同场竞技,比拼空间、驾控、油耗等各方面技术品质……”

  有网友表示,国产欧力威与众多合资两厢小车相比,鹿死谁手无需多言。但有行业专家表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井水不犯河水”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两大阵营这几年在市场上短兵相接式的竞争。不过,与之前总是合资品牌出招,自主品牌被迫迎战有所不同的是,这几年随着自主品牌实力的增长和自信心的提高,不少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敢于主动“招惹”合资品牌发起挑战。

  传统认识开始变化

  基于近年来迅速积累成长的技术实力,长安汽车极具底气地表示,欧力威要逆势突围多功能轿车市场,挑战合资品牌两厢小车。其实,欧力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轿车产品,这次主动叫板与轿车竞争,而且直接锁定相对得势的合资品牌,不仅让人倍感意外,还史无前例。

  作为长安汽车微车阵营中最高端、最精致的车型,欧力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采用仿生学理念,融合了轿车、SUV、MPV等车型特征的设计,让人很难把它跟微车相提并论。对于身份属性的认定,长安汽车的定位是“宜家宜商”——这一细分市场的起源,在国内基本上是从五菱宏光开始的。确实,如今人们对传统微车的认识已开始发生变化,既能商用又能家用的跨界性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的认可。

  进化升级成为必然

  在确定市场机遇后,作为微车劲旅的长安汽车果断向市场投放了新车欧诺。目前,紧凑型MPV市场已经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一部分,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上半年,该细分市场在长安欧诺等车型的带动下销量接近30万辆。一些后来者,如北汽威旺也决定在这一细分市场发力,将推出M20等新车和长安欧诺共同角逐这一增长迅速的领域。不断庞大的阵营甚至改变了行业协会的认知,从今年开始,中国工业协会已经把欧诺、五菱宏光等车型从微车队伍中划出,明确“转移”到MPV阵营中。

  可以说,不断涌现的新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推动了车型的进化创新之路。社会环境与新经济的发展,更是催生了新的多元化、多功能用车的需求,传统微车的发展空间日益收窄,向小型多功能车道路进化升级成为必然之路。

  准确切入市场的勇气

  但问题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向占据中高端市场的合资品牌产品向下延伸,与自主品牌密集交火,特别是在1.6L以下车型市场中,自主品牌之前的优势被削弱。同时,更多城市计划实施车牌摇号等限制汽车数量的措施,此类政策正在促使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排量更大的汽车,这对自主品牌造成冲击。而作为自主品牌塔底的微车更是面临艰难的生存境地。为何这时长安汽车却“执迷不悟”,在继紧凑型商务车长安欧诺之后,今年再次推出5人座家用小型多功能轿车欧力威,并决意和新赛欧两厢、新骊威、北斗星X5与启辰R50等众多成熟合资品牌两厢小型车一比高下?无论是从品牌知名度,还是企业的技术积累,抑或是消费者的接受度来说,合资品牌轿车在市场中都具备先导优势。作为后来者的欧力威要实现逆袭并非易事,那么欧力威敢于叫板合资品牌的勇气还来自哪里?

  对此,长安汽车副总裁王俊的观点是,近年来家用型多功能轿车市场增长加速,但5万元左右的低端市场仍然空白,欧力威正是准确切入这一细分市场。“纵观当前社会变化因素,出现了‘3+2+2’的典型家庭结构,传统轿车不能满足用车需求。”王俊认为,随着城镇化与新经济形势发展,促使农村及城镇创业人群的用车需要发生变化。这些创业者相对于以往的微客用户既更显年轻化,也更加务实精明,他们对购买车辆既关注体面外观,又要求实用经济。而小型多功能车虽然没有合资品牌的全球技术与标准化优势,但自主品牌通过功能创新、增加配置等价值提升方法,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因此,无论是两厢半厢体设计创造大空间,还是25种魔术空间变化组合,以及20多种DIY套件设计和可个性更换,欧力威的创新设计都实现了车型价值的提升。同时,轿车化时尚动感造型、搭载E-POWER高效动力以及丰富配置,也实现了小型两厢轿车多功能的用车需求。欧力威通过这些功能创新与市场趋势高度切合,打响了挑战合资品牌两厢小车的第一枪,将逆势突围付诸行动。

  (记者 何醒言)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