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收取“拥堵费”是不是“懒政”思维?

2013年09月04日 19: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长春9月4日电(记者 姚友明)近日,“北京正在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消息不仅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关切,也引发全国其他城市群众的忧虑。人们不禁要问,限行、限牌、限外地车都没有解决的大城市“拥堵病”,能用收费的方式“药到病除”吗?在“拥堵费”引发普遍质疑的背后,暗含着人们对理性“治堵”的期待。

  收费“治堵”,标志着交通治理思路开始由行政化的强制措施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但细心的人总会发现,靠提高用车成本治堵的方法在国内外已不“鲜见”,且收效甚微——北京、成都市区停车费成倍上涨,上海私家车号牌拍卖费飙升,但这些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仍然迅猛,交通也越来越拥堵;在5年收了8亿英镑车辆拥堵费的伦敦,征收“拥堵费”后平均每行进1公里要等待2.27分钟,征收前也只要2.3分钟。

  中外“治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化的收“拥堵费”应该在公共交通足够发达,交通管理、道路规划相对成熟的基础上进行,仅靠收取“拥堵费”就想破解“堵城”难题,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再者,收费“治堵”,从道理上也讲不通。被堵在路上的人本身就因拥堵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还要反过来向有关部门缴纳“拥堵费”,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倒置”很容易招致公众的反感。

  此外,“拥堵费”一旦出台,行政化的“治堵”政策去向何处?公车是否也要纳入收费范围?收缴上来的“拥堵费”能否“专款专用”,改善公共交通环境?人们担心城市公共道路资源变成高收入者和公车的专属区域,钱没少交,最后却不但路上添堵、心里也“添堵”。

  应该说,交通部门为治堵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找到好的“治堵妙计”,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摸索出一套科学、民主的决策流程。从长远看,中国的大城市“治堵”应逐步淡化行政强制手段,过渡到用市场化手段和吸引市民主动参与以实现出行习惯的调节。行政作为救济的过渡性政策不宜长期存在,一味收费也不是真正的市场化科学管理。法治取向、全国视角、民生关切,相关部门应该兼顾这些角度审慎思考,解好交通管理这道复杂的难题。

【编辑:陈璞】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