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靠什么疗治汽车产业“软骨病”

2013年09月13日 08:5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喊了多少年的电动车“弯道超车”,在一直没能诞生出一个成功样板后,已不再成为关注重点。相比之下,大佬们更热衷于谈论穆斯克、特斯拉的技术特点、市场战略以及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在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热火朝天的讨论过程中,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李刚兜头一句“说我们是庞大的制造业,但我认为充其量我们只是庞大制造团体的一个环节”,语惊四座,令人深思。

  “看一下发达国家,他们很多是把制造环节甩给发展中国家,但是剩下的很多环节,他们牢牢攥在手里。”一位汽车业旁观人士说。

  无论是芯片还是电池隔膜,一直都依靠国外进口,得不到核心技术便挑不动大梁,更多的是机械组装和零部件供应,即使是供应,关键供应商还是来自国外。“一个环节”,也许略微有些夸张,但道理基本上是对的。

  制造业是集研发、采购、物流、销售、集中配合等各个体系为一统的模式化产业,从战略角度拉长看,制造环节,反而属于中间地带,算不得核心收益。

  没有衔接的制造,只能算软骨环节,无法成产业链。那么,究竟该怎样治愈中国汽车制造的软骨病呢?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他们在汽车的产业链里面,生产这个环节在利润总额中间还不到10%,剩下90%的利润,毫无悬念地被研发、物流、保险、销售和维修等分割。而回顾中国汽车走过的道路,虽然投资、内需和外需三个维度在汽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体现,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汽车企业,主进程依然停留在生产环节,研发和营销的两端占比,还是很低。

  如何更有质量地向研发和服务两端来延伸产业链,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能否告别软骨病的关键。

  这次行业论坛上,有关专家认为,汽车产业向服务业来延长自己的产业链,或许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有与会者提到“软骨病”的另一个相关因素,产能过剩。

  “税收按照2000万辆收,生产巴不得超过2000万,却不想想,如果真到2000万辆,基础设施、产业环境谁来做?总不能还是鼓励大家买车,不鼓励大家坐车吧。还是对汽车的发展意识不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说。

  “其实再多造200万辆,甚至500万辆也不难,关键要看国家导向。如果预测只做一种参考或者猜测,8%或者10%都不关键,得看整个宏观形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说,“美国的人口也不少,汽车保有量更大,但美国各区域的整体发展较为平均,城镇化和小卫星城建设很好,也为汽车的外部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还继续下行,到了7.5%,汽车保持8%就不错;如果宏观经济形势经过这调整,又高速增长起来了,12%也少。”

  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汽车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增加出口。

  其实,中国面对现代汽车社会的发展,应该有相应的配套,包括政策措施,用10年前的政策指导今天的工作,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个“接口”,就应该包括城市建设和汽车文明培养。(记者刘可)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