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消费者“找茬儿”有什么好怕

2013年09月17日 10:31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除非吃饱了没事干,没几个人真的会花几万、几十万元买完车,然后隔三差五地找经销商退车换车玩儿。莫说是即将施行的汽车“三包”规定根本不可能像有人预想的那样成为“拿在消费者手里的鞭子”,轻轻一挥就可以督促厂商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就算是真的遇到符合规定的问题,上升到退换修的“包”内,鉴定难这道关也会把许多人吓走,因此,一些人担心消费者可能会滥用“三包”规定“找茬儿”难为厂商的想法,实在是多虑了,说难听点,这是“小人之心”。

  有“找茬儿”之忧的,若都是汽车经销商,这还可以理解,而事实上却偏偏有看上去应该没有利益瓜葛的人也来操这份心,就让人费解了。针对即将实施的汽车“三包”,某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消费者什么样的都有,“有的专门碰瓷,专门找你问题,开个大约二十天就想换一台,开三个月就要退车。所以我相信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弄这个事儿,都会后患无穷,所以我不赞成搞‘三包’。”其实,这位负责人真正不赞成的原因是这个——他说:“汽车这么大一个消费品,说退就退,说换就换的话,那企业还怎么做啊?”是啊,汽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品,对于企业而言说退就退、说换就换损失无疑很大,然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这么大的消费品出了问题说不退就不退、说不换就不换,他的损失显然更大,怎么就不想想“消费者还怎么活啊”的问题?

  话说回来,从已知汽车“三包“规定的内容看,“茬儿”实际上并不好找,消费者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依然是小概率事件,如同在北京摇个号。北京律师协会汽车与交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维云认为,像刹车失灵、转向失灵等消费者较常遇见的问题,这一版汽车“三包”规定都未涉及,而汽车分析师张志勇也认为,最后确定可以退换车的几大总成系统的技术和质量已经相当成熟,在3万公里内发生质量问题,且两次更换维修都无法解决的概率极低。在所有的“三包”案例中,包退、包换只会占到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依照包修的政策规定来进行维修。况且,还有鉴定一说,而“鉴定难”恐怕会成为把“茬儿”藏起来或化解掉让消费者找无可找的最大障碍。按照与汽车“三包”规定配套的法规条款,在汽车“三包”争议处理过程中,需要判断分析的,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提供技术咨询,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无法满足争议处理需求的,可以跨区域选择专家进行技术咨询,技术咨询涉及的专家交通、食宿、劳务等费用,由争议双方协商支付。你看看,这种鉴定花钱不说,所请专家怎么站位还不一定呢。若专家都跟前文提到的那位似的,脑子里只想着“企业还怎么做啊”,消费者想赢也难。

  车企们的态度倒是比某些专家更积极,他们纷纷表示了对政策的支持,并声称要“走在政策前面”,像一汽奥迪在8月,奔驰、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比亚迪、东风标致等一入9月,都宣布提前实施“三包”。它们所谓“三包”,虽与作为国家法规的“三包”不是一个概念,但其中的内容却大体相似,显然是寄望以这种“积极”的态度,赢得市场主动。倒是一些经销商略有担忧:“如果真的是符合‘三包’规定的来要求退车换车,反倒不怕,有法规政策,我们照常办理就好,最担心的就是不符合规定,又强行要求退换的。”其实这也是多虑,前文不是说过了,你跟来“找茬儿”的消费者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知道“三包”之难,也许他们就知难而退了。(胡立彪)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