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能否换来蓝天?

2013年10月12日 08:43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10月10日,北京,西北风,自国庆开始的雾霾终于散去。

  目前,北京正在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拟规定空气重污染日单双号限行、重点排污企业停产减排、土石方作业和露天施工停工。

  空气污染治理措施频出,并没有换来蓝天,“雾霾天气何时不再出现”成为市民的心头疑问。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治理空气污染必须作为民生工程长期坚持,不能寄托于应急预案。”

  国庆雾霾再袭京津冀

  整个国庆假期,京津冀区域及中原地带被雾霾困扰,北京地区仅有两日晴好天气,其他时间多个站点达到了最高等级的“严重污染”级别,丰台花园、前门等站点的PM2.5实时浓度甚至一度接近500微克/立方米,即“爆表”程度。事实上,9月底北京就出现了入秋首个重污染日,从27日持续至30日。

  据统计,最近10年来,2012年的霾天最多,达到124天。而今年1月1日至4月10日的100天里,北京雾霾天数有4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5倍,为近60年最多。

  民间总结京津冀三地的雾霾杀手,“北京的汽车,天津的油气,河北的燃煤”。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介绍称,北京的PM2.5是“烧出来”、“飘出来”和“扬起来”的,60%来自锅炉、机动车的燃料燃烧;25%来自工业、餐饮油烟、人畜排放等污染物挥发;15%来自建筑扬尘、道路扬尘和工业粉尘。

  然而,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区机动车行驶减量,部分工厂也已停工,为何雾霾依旧严重?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将雾霾归咎于机动车,还是应该多关注燃煤和工业排放。”

  “机动车尾气排放肯定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将一次雾霾的原因归为一时一地,而应该看到污染物的长期积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强调。

  “被动”的应急预案

  “北京拟规定空气重污染日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消息源自正在加紧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该预案在征求意见后将会向社会发布。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正在修订的应急预案将增加持续重污染的应急措施,包括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重点排污企业停产减排、土石方作业和露天施工停工、中小学校停课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

  “强制减排早就规定施行了,天气还是糟糕,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雾霾,不好说。”在北京生活了8年的刘国说。

  对于《应急预案》,罗仲伟表示,“作为临时性措施,会在短期内起效果,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治标不治本”。

  不容忽视的是,应急措施并没有形成机制和制度,除了北京2012年底制定并实施《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外,其余地区都是临时启动的应急办法。“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变成预防性机制,不能总依赖于倒逼机制,被动的亡羊补牢。”罗仲伟表示。

  马军同样认为,对于应急预案的推动与否,应该建立起问责机制。

  “治理雾霾是项系统工程”

  雾霾天气引发集中关注是在2011年,雾霾祸首PM2.5这一污染物指标进入公众视野。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进入正轨。2012年12月31日,环保部表示,国家和地方共计投入约9.5亿元重点支持第一阶段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已扩大到338个地级市,国控监测点位增加到1436个。

  今年9月2日,《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正式公布,从机动车、工业、燃煤、扬尘等多方面治理大气污染,并将84项具体任务的每一项都落实到单位,明确责任人。

  然而,长假期间的雾霾让人们意识到“空气清洁”并非易事。

  “控制不了天气,就必须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马军表示,“只有遏制住地方政府的干预,将企业排放量放在阳光下,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才能有效开展减排工作。”

  “治理雾霾是项系统工程。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工厂废气、生活燃煤等的治理要多管齐下、分清主次。”罗仲伟认为,大气污染涉及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方方面面。

  此外,根据统计,北京PM2.5构成中24.5%来自周边地区。一份研究表明,当南风吹起时,保定地区大气中的PM2.5随着气流一天之后就可到达北京上空。马军认为,“北京将首钢、焦化厂迁出,但周边省份的重化工业以及燃煤在猛增,北京难以独善其身。因此,治理北京空气污染,还需要省级联手,实现区域共同减排。”(记者 陈俊宇)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