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汽车“三包”出台受冷落 车主不理车价没涨

2013年10月14日 10:1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经过多年研讨、博弈、推诿、扯皮,10月1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面实施。与《规定》同时推出的还有汽车“三包”备案与发布管理系统和汽车“三包”专家管理系统。前者提供查询服务,消费者可随时在线查询备过案的汽车三包信息,为购车提供参考;后者则在汽车三包争议处理咨询工作中,作为“裁判”出现,厘清责任。

  一切看上去无懈可击,没有破绽,消费者在购车、用车、修车过程中不仅有法律依据,而且在第三方仲裁下,能够获得理赔。事实真是如此?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得到截然不同的答复:三包推出不易,消费者真正能得到的权益,实在有限。

  条款较轻松 多数能修好

  关注和研读汽车“三包”,车企早已有之。但根据三包条款,对车型进行生产调整和产品升级,几乎没有。并非车企不遵守,采访中,多位车企内部人士不约而同表示,汽车“三包”条款较为宽松,按照车企目前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可轻松达到,无需在硬件上进行大的“手术”,此前准备工作集中在建立处理流程和协调经销商关系上。

  宽松?根据条款,发动机、变速器等7类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两次以上,或严重质量问题,消费者才可退、换车。一熟悉汽车研发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7大类总成的可靠性和耐久度已相当高,在3万公里内发生质量问题,且两次维修无法解决,概率极低,接近于零。反倒是发动机异响、怠速抖动、刹车失灵等,在日常使用中发生概率较高,都被排除在“三包”之外。

  一广州经销商集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三包”带给经销商的压力没有外界看起来那么大,“瑕疵车和缺陷车每一万辆中才有那么几辆,这几辆车不一定分配到自己手中,就算分配到自己手上,又绝大多数能够修好。”换言之,退换车几乎不可能。

  第三方仲裁 鉴定争议大

  即便车辆修不好,包退包换时,消费者需与汽车厂商、经销商就车辆问题达成一致,这需要第三方机构仲裁。目前,国内第三方机构数量有限。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引入专家咨询,在全国范围内聘请近千名专家。但专家团刚一推出便备受质疑,原因是专家多出自整车设计、制造和售后领域,与汽车企业有千丝万缕联系,其鉴定结果难以让人放心。

  在日本,仲裁由日本自动车工业会解决,该组织为民间组织,保持中立公正,只可惜中国林林总总的协会不能发挥类似作用。美国更为简单,《柠檬法》明确规定,按照规定,多次维修仍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汽车消费者可以要求汽车企业退款或更换新品,无需特别理由,汽车企业不得拒绝。在德国,“三包”政策在车辆出现问题时自动生效,经营者必须负责维修,不能简单应付,德国对问题车提供额外质保,这一质保比普通车辆更为严苛。

  惩罚力度过低

  有规定,自然有惩罚。只可惜,车企不执行“三包”,惩罚是出人意料的轻。首次惩罚仅为“警告”,只有情节严重者,才会处以1万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微乎其微。而且,根据《规定》承包“三包”的主体为经营者,即经销商,在中国,经销商从未有与整车厂叫板的实力,出现问题时,会被当成“炮灰”。矛盾产生,车企有充足空间腾挪,难以解决时,出面处罚经销商,保全品牌声誉。

  相比之下,美国要严厉许多,矛头直指生产厂商,并加大惩罚。最著名例子为1981年詹姆斯诉福特汽车公司案,一小孩在车上严重烧伤,法院判决福特赔偿1.25亿美元,因为福特早已知道该车有瑕疵,基于成本,未进行召回。英国没有专门汽车“三包”,将汽车归结到商品中,一旦出现问题,直接让生产企业担责,哪怕这家企业在英国不设厂。

  当然,中国车市深具活力与潜力,扎根于这块土地上的汽车企业,多数会爱惜羽翼,不会拿自己的口碑开玩笑。可是,期待汽车企业的“业界良心”终究不是办法。连食品行业都有严厉的十倍赔偿,汽车却只有区区三万元,低得让人难以相信。

  上汽通用五菱:别人卖一辆,我们卖十辆,从数量看,五菱受汽车“三包”影响最大,但事实上我们挺轻松,因为对品质有信心。

  广汽本田、东风本田、长安福特:“三包”会带来一部分成本上涨,车企会在内部消化,绝对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经销商也做好准备,没有问题。

  奔驰一经销商负责人:汽车“三包”某种程度上加大我们话语权,以前要靠联盟,现在完全不必,一家经销商退出,意味着同地区其他经销商要承担更重的售后压力。

  上海通用:“三包”实施以后,车价不会上涨,至少我们如此。因为我们新车定价时,已将风险考虑进去,会维持一定时间稳定,不会随意上涨。而且,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涨价绝对不可能。

  奇瑞一经销商负责人:长远来看,“三包”对本土品牌是一大利好。以前我们怎么说品质好,消费者将信将疑,现在承诺“三包”,能最大程度打消疑虑。

  异地购买或要回到原地保修

  值得一提的是,“三包”权益不是“想要就能要”,还必须承担一些义务,对于多数人而言,这些义务也是负担。此前,为省钱,不少车主找修理厂和维修档进行保养维修;还有些车主为满足自己用车需要,对车辆进行一些改动。《规定》推出之后,如打算享受“三包”权益,必须得跟这些行为说“不”。在“三包”期限内,车辆必须在特约维修店进行保养和维修,否则经营者有权说不。

  显然,“三包”推出,经销商委屈是假,高兴才是真。“三包”还规定: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三包”责任。“正确使用”实在大,不同立场有不同解释。事实上,有许多故障确实为错误使用造成,但也可以将其他原因产生的故障归结到“没有正确使用”上。“车没有问题,你使用有问题”,以前出现问题,经销商常用这一借口,将来恐怕会更加理直气壮。汽车构造复杂,举证困难,身为买家,还真不好回击。

  异地购买或要回到原地保修,才能享受“三包”,“谁销售谁负责”为业内潜规则,即在哪里买的车,出了问题,多数要回到购买地进行维权。异地购车,在当地保修,出现问题,有可能“两头不到岸”,两地互相推诿,都不提供“三包”。

  “三包”非尚方宝剑

  专家认为,“三包”政策出发点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它同时兼顾车企、经销商以及其他涉及这个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漏洞和缺口,有待进一步的落实与完善。

  专家建议,正确购车观应为,仍将品牌置于第一位,购买品牌实力较强,口碑较好车型;其次优先选择销量高、保有量多、售后网点多的车型,这类车型相对成熟可靠,出故障几率较低。最后才是关注“三包”信息,在网上查找“三包”备案信息。

  提醒一句,汽车“三包”只是一个法律执行的有效依据,能否执行到位,会不会变成一纸空文,许多业内人士都在观望。

  知多D

  “三包”仅限家用——汽车“三包”主要是为保护家用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仅限家庭用车和私家车,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用车、运营出租车等,不在“三包”范围。私家车用于非法运营,也在“三包”范围之内。

  “三包”分“有效期”和“保修期”——2年或5万公里,此为汽车“三包”有效期。这一期间内,累计2次维修未能解决问题,可选择更换车辆或退车。3年或6万公里,为汽车“三包”保修期。该期限内,出现问题,只能免费维修,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退车要及时注销”——因质量问题退车或换车,要在6个月内申请注销登记,并申请办理新车注册登记,如此才可以保留车牌指标。注销时,需提供机动车制造厂或者经销商出具的退车证明。

  “退车合理补偿是多少?”——假设某个消费者买了车价为20万元的车,行驶1万公里后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准备退换车辆。根据汽车“三包”规定的合理使用补偿费用的计算公式得出,消费者如果退换车辆需要支付1万至1.6万元的补偿金。

  会不会买到“退换”车?——退换回的车辆会重新流入市场,但经销商表示,销售这类车型时,会明确告知消费者车辆情况。不过,这些车辆如何定价,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销售,仍未有具体操作流程。

  记者观察:选车别放松警惕

  当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汽车“三包”条款时,恐怕自己也没料到居然会受到如此多的质疑。其实,其力求在车企、经销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的初衷,已经注定质疑不会少。再加上权威公正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数量有限,人们对“三包”能否顺利实施,心存疑问。

  分析人士认为,“三包”更多是对既成事实进行追认,而非提出超前要求。美国《柠檬法》推出时,导致一大批车企和经销商倒闭,这种情形不会出现在中国。不少车企提前准备,北京汽车早在去年便宣布“三包”,北京奔驰今年3月后可享受“三包”,长安汽车也在7月推出相关条例,时间已然不短,但据了解,截至目前,“三包”案例依旧为零。

  说到“三包”,人们最为期待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车市车企少、车型少,汽车质量参差不齐,买到瑕疵车问题车的概率比较高,消费者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但自打中国车市从2003年开始井喷之后,国际同步、专为中国进行研发,逐渐成为主流,汽车质量一年好于一年,对于“三包”反倒没那么急切。而且,从2008年开始,车企纷纷陆续调高车辆保修期,以3年6万公里或4年10万公里,取代最早的2年4万公里。无论是年限还是公里数,都比现在“三包”规定的保修期要长。

  需要时缺席,不需要时却来,效果可想而知。10月1日,“三包”在欢度国庆的喜庆气氛中推出。人们饶有兴趣看高速堵车,看被挤爆的景点,到汽车展销会上看美女,就是不看“三包”,即便这一政策与未来自己购车息息相关。不能怪公众,公众早已习惯没有“三包”的日子。

  这里建议买家,“三包”必须关注,但别抱太大期望,买车减少麻烦的最佳方法,还是买辆好车。以前如何小心翼翼挑选汽车,现在一切照旧,别因为有了“三包”,便放松警惕。(文/ 周伟力 图/王燕)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