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包”来了 汽车经销商热应对消费者冷处理

2013年10月17日 09:0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家用汽车产品维修、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已经正式实施一个多星期,这期间恰逢十一黄金周购车旺季。连续几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汽车4S店发现,过去一周车市人气比较火热,不少经销商认为,“汽车三包”的实施,对销售确实有一定促进,但主要还是促销让利所带动的。

  有经销商提醒,因为处于政策执行初期,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容易忽略相关细则和规则,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日后享受“三包”权益。也有消费者反映,对新政中异地购车的三包服务,以及“赔偿责任认定”等诸多问题仍存疑虑。

  销售前期宣传起到“集客”作用

  走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处于政策执行初期,大部分4S店都加强了“汽车三包”法规讲解工作。如在交车时,除常规车辆性能讲解,销售人员还会有“汽车三包”讲解环节,并发放相应的“汽车三包”法规问答资料。

  在芳村大道一家德系车4S店,负责人姜先生就表示:“‘汽车三包’影响广泛,但经长时间宣传,并且9月份也有30余个汽车品牌宣布提前执行,市场敏感期相对而言已削弱不少,所以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并没引起强烈市场反应。”

  在荣威、东风日产、上海大众等多家品牌4S店中,汽车三包的宣传海报赫然在目,并且部分经销商还在此基础上特别推出了升级版服务:消费者如额外支付3500元,就可享受远超于“三包”标准的质保期。

  新政对近期销售的促进,主要得益于前期的宣传和集客。东风日产东泰店销售陈先生告诉记者:“‘十一’期间购车的客户中,很多人是早就有了购车计划,只待汽车‘三包’正式实施。”一位刚刚订购了新车的赵小姐说,她早在8月时就决定要买一辆骐达,虽然当时东风日产已经提前实施汽车“三包”政策,但她还是觉得“心里有些没底”,国庆放假她在家看到汽车“三包”新闻报道,在详细对比了关于问题车辆的更换标准后,她才到4S店下订。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赵小姐这样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长安福特瀚福店市场部李振达就对记者说,早在9月初厂家都对4S店的前线销售人员培训了“三包”规定,并通过宣传集客,因此国庆长假前就有不少客户下单。一汽大众物通店市场部负责人说:“在国庆期间,有不少老面孔来买车,都是之前看过了,坐等10月1日新政实施就下手的人。”

  消费者对“三包”反应比较平淡

  除了专门等“汽车三包”落地再购车的人外,其他消费者对“三包”的关注程度不算高,到店顾客基本上还是围绕汽车的性能、用途、品牌来选择比较,购买很少参照汽车三包法规。记者在赛马场汽车城随机采访了几位刚看完车的消费者,仅有1位消费者表示关注过和查询过汽车三包信息。

  一位刚从4S店看车出来的卢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从半年前就开始关注要选购的车型,已经在网上各大论坛和QQ群的车友会了解所关注车型的相关信息,包括每款车的优缺点,通过网友车主们总结的经验,就能大概判断出哪款车性能好、毛病少。对汽车三包法规实施的消息虽然也通过新闻有所了解,但觉得各品牌车型的三包承诺都大同小异,所以不会将三包作为选定车型的参考条件。

  另一位看车的消费者唐先生也表示,自己选车的标准主要是看车辆口碑、性能、功能用途和安全性等,不会把三包规定作为购车标准。唐先生对汽车三包法的理解是:法规只是在汽车出现问题时候的维权保障,消费者完全可以在购车时选择问题少质量可靠的车型,这样避免因为车出问题维权而浪费的时间和成本。而不是有了三包法就可以放心去选任意车型,这样万一到手的是缺陷产品,虽然厂家承诺各种包修包换服务,天天周折于维修维权的路上也很浪费精力。

  经销商普遍觉得压力不大

  记者从多个汽车品牌销售员处了解到,客户在下订时,并没有重点了解汽车三包政策。“如果客户问起相关条款,我们就会告诉他,厂家已经随车配送了《汽车三包与保修手册》,万一车辆出现问题,可以依照这个手册进行退车与换车。”广汽本田第一店销售员小钟表示,客户大多能接受这个观点,不会再继续追问。另外,国庆期间广州车市销售火爆,但汽车三包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引起过激。广汽丰田芳村店何先生说:“本来以为市场上会有消费者借此大闹一番,但同行都话风平浪静。”

  新规对家用汽车产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作了具体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行驶里程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行驶里程5万公里等。但是,经销商普遍表示这个标准其实不高,并无太大压力。有的经销商表示本品牌的保修年限和里程已经高于“三包”标准。目前的“三包”政策虽然有较明确的退换车条款,但这些条款只是针对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如新规规定,从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60天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等情况可以退车;严重的安全性能故障累计做2次修理仍然没有排除故障,或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可以退车。对此,几乎所有经销商都自信地表示新车基本不会出现这些情况。“以目前的汽车技术,出现这么严重的故障几率是非常小的。”一位经销商对记者表示。

  虽然目前实施的“三包”政策实际效果有限,但分析人士指出,汽车“三包”法规的发布和实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未来。资深汽车评论员张志勇表示,过去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合同形式规定保修事宜,现在则是以法律形式来规定,这种变化会对整个汽车社会的成熟化转型很有帮助。过去是以生产企业为中心,而未来汽车产业会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向去转变。

  疑问

  异地购车

  如何保证“三包”权益

  新政实施初期仍存在诸多“磨合”,一位在佛山买了某德系品牌轿车的罗先生就向记者反映了他对“汽车三包”的纠结。罗先生因为一直摇不上号,又觉得竞拍价格高,所以选择去佛山买车,9月中旬买的车,后来发现车身出现异常响动,怀疑可能是零部件出现问题。因为家住广州,就近去了一家4S店检修未果,被告知最好回原出售该车的4S店进行维修。“这家店告诉我,如果以后要换车,在原购车的4S店维修比较不容出现纠纷。”据汽车三包第21条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消费者可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根据规定,如果罗先生的车先后在几家4S店经手,整体维修时间超过了35天,但其分别到各店的时间并未超过这一上限,就可能会出现各店彼此推诿的现象。

  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其他经销商,多数认为“因为各家4S店的维修水平不同,维修时间也不一,因此总体维修时间是否会被累加,这还不好说。”而也有其他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了这种担忧:“如果我在异地买车,在本地修车一直修不好,异地经销商是否会以我没有回去维修为由,拒绝退换车?”目前有不少外地客到广州买车,限牌之后,广州人到周边城市购车也不在少数,广汽丰田芳村店何先生表示,“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这一条款,通俗说就是“谁卖谁负责。”所以,出于对车辆维修及后期索赔便利性考虑,购车者应该会倾向离车辆实际使用地较近的渠道购车。“虽然目前没迹象表明异地购车客户减少,但随着三包政策的深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提醒

  购车注意索取《三包凭证》

  虽然“汽车三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但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忽略“汽车三包”的细节和规则。日前记者在黄埔大道一家法系车4S店,就遇上匆匆赶到的方先生,他是来补领4S店盖章的首保卡。原来,方先生9月份购车,前两天到4S店首保后,以为首保卡没用就扔了。后经客服人员提醒,才知首保卡是享受“汽车三包”不可或缺的材料。无奈之下,只好让4S店补开首保卡。该店的销售表示,如果一些不负责任的车商不作出提醒,可能客户就会因为粗心而得不到“三包”保障。

  在上海大众广物4S店,销售员向记者出示了《三包凭证》卡。据介绍,上海大众交车时都会有一个随车工具包,这个工具包里主要包含车辆使用说明书等,自10月1日开始(实际9月份已经开始)多增加一项,那就是《三包凭证》。《三包凭证》应当在购车合同签署后、新车交付前由销售顾问填好用户信息、经销商信息等并盖章,并在交车环节与其他随车文件一起当面交给车主。消费者在提车前一定要仔细核对《三包凭证》上所填个人信息是否准确无误,同时要确认经销商是否已经盖章,三包期信息是否准确。

  据了解,购车发票、首保卡和《三包凭证》是消费者享受三包的重要证明,无论购车合同签的有多细化完善,仍需要向车商索取《家用汽车三包凭证》卡,这样才能保障日后的权益。

  相关链接

  汽车三包信息可线上查询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表示,汽车三包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公众可以随时登录上线运行的“中国汽车三包网”(www.qcsanbao.cn),查询经过备案的汽车三包信息,为购车提供参考。据悉,目前在系统进行信息备案的汽车生产者共有63家、车型5374个、销售网点22956个。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家用汽车生产企业就已经开始备案汽车三包信息。

  据介绍,消费者想要了解自己所用车辆的三包信息,只需登录中国汽车三包备案信息发布官方平台“中国汽车三包网”,这是我国汽车三包备案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可以提供公众关于汽车三包信息的查询功能。记者登录该网站,输入生产企业、品牌、车型等信息进行搜索,即看到某个具体车型的质量担保条款,销售和修理网点信息及三包信息,如汽车包修期多长时间或公里数,灯泡、轮胎的质保期限等。(记者 许方华)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