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忆当年东欧也有家轿梦

2013年10月17日 09:3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前两天,在捷克的MB小城,参观斯柯达汽车博物馆,从2001年起,我曾多次来到这里,110多年历史的斯柯达有许多经典车型,足以让车迷一饱眼福。

  然而,有一块展板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导游介绍说,上个世纪下半叶,捷克老百姓想买上一辆斯柯达,过程艰巨得难以想象。首先预付2万克朗,接下来苦等6到10年。终于接到提车通知,还要带上食物和毛毯,夜以继日地排两三天的队,才能把车买到手。

  接下来,用车也不省心。展品台上摆着工具箱、行李架、地图、汽油桶。当年开车和修车是同样重要的手艺;车小,出门旅行,行李要绑在行李架上;周末加油站不开门,所以要自备汽油;没有GPS,地图当然不能少。

  不过斯柯达在前苏联东欧集团还是技术最靠谱的。前些年在柏林,我领教过东德唯一的家庭车“特拉比”,车门还是硬纸做的,车里没有音响,因为车内一片轰鸣,连说话都听不见。这样的车也要排队等几年,而且几十年没任何技术改进。难怪东德人拼上性命也要翻越柏林墙。

  上世纪90年代,我不断在报刊上呼吁轿车进入家庭,中国老百姓也拥有出行现代化的权利。当时我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二战后,苏联一直对老百姓强烈的轿车需求反应冷漠。直到70年代才引进技术生产“拉达”小轿车。然而产量低,质量差,长期供不应求。90年代,终于决定在卡玛河畔新建一座年产90万辆微型轿车的工厂,无奈轿车厂尚未建好,苏联已经解体,这段历史值得深思。

  从90年代中期,中国放开了限制老百姓拥有轿车的禁忌。2001年,国家开始鼓励轿车进入家庭。造就了中国汽车市场十年井喷。常有人对我说,就是你鼓吹家庭轿车,造成了今天的排放污染和交通拥堵。其实轿车进入家庭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今天轿车暴增带来的问题,正是规律对于几十年的限制决堤后带来的惩罚。如果今天北京两千多万百姓还是如当年的我辈,天天顶风冒雨蹬自行车和挤公交或步行,那才是真正的灾难呢。(李安定)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