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沃尔沃的新能源车路线图 访沃尔沃沈峰

2013年10月25日 08:29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沃尔沃是一家全球公司,新能源车战略必须照顾到各大市场。但我们更加关注已经成为沃尔沃第二大本土市场的中国的新能源车政策导向和消费者需求。

  近日,2013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在北京举办。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自主品牌和主流合资企业都展出了已经或即将上市的电动车、插电式和普通混合动力车型。沃尔沃的两款参展车型为C30纯电动车和V60柴油版混合动力,前者仍在全球示范运行阶段,后者已在欧洲上市。按照沃尔沃的新能源车技术路线,沃尔沃将分阶段实现绿色低碳:通过改进传统发动机性能不断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通过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实现强劲动力与高效燃油经济性的完美结合;最终通过纯电动车实现零排放。展会期间,沃尔沃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沈峰就沃尔沃的新能源车战略、沃尔沃的技术优势等问题接受了《国际商报》采访。

  国际商报: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跨国车企更看好插电式混合动力而非纯电动车。沃尔沃的发展重点在哪个方向?现在看,沃尔沃C30电动车项目推进更快一些,V60插电式混合动力只在欧洲推出了柴油版。

  沈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一直以发展纯电动为战略方向,今年9月颁布的补贴政策也体现了这一点。沃尔沃是一家全球公司,新能源车战略必须照顾到各大市场。中国已经成为沃尔沃第二大本土市场,我们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

  沃尔沃V60柴油版混合动力已经在欧洲上市,市场表现非常好,今年销量预计达到1万辆,我们也在考虑将针对中国市场推出汽油版V60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的销量预期很不确定,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续驶里程和安全存在疑虑,所以我们先在全球10个国家进行C30电动车的示范运行,沃尔沃与上海国际汽车城合作的“电动100天”项目,通过了解在中国路况和中国消费者驾驶习惯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实路测试的有效数据,为电动车批量投入中国市场以及下一代电动车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商报:沃尔沃C30电动车和V60插电式混合动力各自的技术优势如何?

  沈峰:现在的C30电动车是第一代产品,在第二代产品上,我们有很多技术是和西门子共同开发的,在舒适性将有所改进,并且增加了快速充电模式。在安全方面,反复碰撞试验表明,将电池组安装在两后轮之间是最安全的,激烈碰撞后可保证电池组和电路完好无损,并可在瞬间切断电路,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在V60插电式混合动力上,经过对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技术整合,其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此外,V60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动力非常强劲,续航里程达到9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低于传统发动机。

  国际商报:沃尔沃在新能源领域还有哪些技术创新的构想?在传统汽车领域,沃尔沃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无安全创新?

  沈峰:目前C30电动车和V6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符合大多数公司的新能源车发展路线的,即在原有传统车型基础上开发出新能源车。未来沃尔沃将投入使用的新平台SPA在设计之初即把新能源车也考虑在内,这意味着我们将从零开始设计新能源车,而不是从传统的汽车框架上改装。此外,沃尔沃将传统汽车上的很多创新的安全技术运用在了C30电动车和V60插电式混合动力上,比如带自动刹车功能的夜间行人探测系统、自行车探测系统等。

  国际商报:目前来讲,中国的电动车充电设备尚不完善,沃尔沃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是怎样考虑的?

  沈峰:沃尔沃已经考虑到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在上海示范运行期间,沃尔沃就为试驾者解决了日常充电问题。只要试驾者具有固定的停车位,和物业沟通之后,沃尔沃便可为他们安装充电设备,只需要一个插头,试驾者就可轻松为其沃尔沃C30电动车进行充电。但是推广新能源车,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供应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靠一个企业来完成。

  国际商报:在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能源车中,价格普遍偏高。沃尔沃C30电动车和V60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否具有成本优势?

  沈峰:相比传统汽车,包括汽油、柴油机发动机,新能源车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技术和销量。技术(简单或复杂)决定性能,从而决定价格。销量则影响零配件的产量,从而影响成本。就沃尔沃V60插电式混合动力而言,随着销量的上升,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在零部件采购层面,中国的本土供应商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在电池、电机等方面已经有所发展,沃尔沃也有计划和意愿和中国的供应商共同开发新能源车零部件。(武跃)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