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代表:汽车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不能走老路

2014年03月06日 10: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3月3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汽车产业上下游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0多名,提出诸多有关汽车产业的提案、议案,问诊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寻求汽车产业未来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与往年相比,有关汽车产业的提案、议案,更多专注于如何寻求汽车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包括打造我国汽车技术标准语法规,从根本上打造汽车强国的体系;并且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寻求汽车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强化标准体系内在建设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在汽车产业同样适用。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产销已达210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强,理应在技术法规和标准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制定较高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限制低水平产品的进入,许多国家成功地利用这一手段保护本国企业。

  目前,我国汽车法规和标准主要借鉴欧洲标准体系,许多标准等效采用欧标,排放标准的国3、国4几乎照搬欧3、欧4。欧洲等车企因为我国的不设防,畅通无阻的进入中国,自主的空间正在受着进口、合资及所谓合资自主的挤压。而我国法规、标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消耗了企业大量时间和大量额外认证费用,也损害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此外,我国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没有充分顾及自主发展水平。法规和标准应该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起到产业的引导作用,但也要考虑我们自身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能力。超越自身研发能力的法规标准,只能逼迫企业采购国外核心部件和技术,进一步打压自主产品。而且法规标准执行走样,不能如期严格执行。

  为此,一汽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斗作为政协委员,提出要加强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为自主发展赢得空间。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产业升级的机遇,根据我国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制定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法规和标准,使国外现有的技术或产品不能直接进入,或者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或开发成本进入。

  并且,要积极理顺管理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一是要加强相关标准的协调。据悉,柴油商用车国4排放标准计划于2011年1月1日实施,后推迟至2012年1月1日,后来又推迟到2013年7月1日,何时实施仍未确定,主要原因是油品及尿素供应不配套。二是加强部门协调,统筹涉及标准法规管理的相关部门,整合、简化多部门车辆产品认证程序,避免企业重复申报、检验,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严格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城镇避免汽车老路

  目前,作为连续5年销量全球第一的庞大市场,我国在强化自身产业同时,也要积极探讨未来的发展之路。

  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出,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必须提前规划好汽车社会的相关配套设施,从而避免重走一、二线城市走过的弯路。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增城镇将会达到25%,约8.8亿人生活在城市,这意味着,未来10年将会有85%的汽车市场增长来自于中小城市。从汽车保有量来看,目前,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达到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20辆的标准,而众多二三四五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一直在迅猛增长,未来5~10年时间内,将有更多的中小型城市进入汽车社会。

  然而,能源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增长的三大制约因素,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不完善的社会系统配套建设问题日趋显露。

  对此,王凤英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提前做好功能区域规划,政府应科学利用政策规划和审批手段,逐步引导合理布局,化解交通压力。提前做好路网规划、注重交通管理——新型城镇路网规划应与功能规划相协调,落实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推行绿色出行。建设公交智能系统,增加社区通勤快车、“袖珍公交”线路等方法,以达到交通效率的最大化。

  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完善道路停车设施规划及汽车配套服务体系规划与建设,为汽车社会实现可持续良性运转提供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郭小戈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