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堵还是添堵?——广州停车费大幅涨价引发争议

2014年03月18日 18:5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广州公布差别化停车收费优化调整听证方案,停车费大幅涨价引起巨大争议。停车费涨价是否合理?停车费收入到底去哪儿了?涨价是否能够治理交通拥堵?

  停车费大幅上涨惹争议

  住宅停车最高可能涨300%、咪表停车最高可能涨150%、商场停车最高可能涨100%、“15分钟”计费……最近广州公布的差别化停车收费优化调整听证方案,“大幅涨价”成为主题,引发了市民广泛争议。

  据广州物价局介绍,“提高中心城区停车成本”是调整停车收费标准的首要思路,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个体车辆尽可能选择城市外围停放,引导市民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记者研究两套涨价方案发现,方案一提出“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60%”加“住宅涨幅最高300%”;方案二是“商业停车场最高涨幅100%”加“住宅不涨”。而无论怎么选,车主在商业、咪表和住宅停车的综合支出将增加1至3倍,这也是此次方案争议最大的原因。

  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市民发现,绝大多数市民对调价持反对意见。“商业停车场24小时要160元,咪表停车更要176元,价格太高了。”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说,“调价后停车支出最少上涨一倍,没有哪个市民会能够负担。”

  作为此次听证会的一名代表,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表示,此次涨价引发巨大争议出乎意料,虽然治理交通拥堵应理性看待,但政府应该更充分地调研论证,和市民进行更充分的沟通。此外,听证代表也应该给予更多时间进行深入调研,尽量多收集社情民意。

  停车费去哪儿了?

  引起巨大争议的,还包括每年收取的巨额停车费收入去向不明。不少市民反映,政府应该首先交代家底,再考虑是否应该涨价以及涨多少的问题。

  面对质疑,广州市财政局公布了停车场收费收入相关数据,但还是难以说清楚停车费收入去向。韩志鹏表示,停车费去向也是此次市民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政府公布了一些数据,但问题是没有真正的独立核算。按照目前收支办法,停车费收入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而支出并没有单独列出,因而无法得知实际去向。

  “建议把停车费收支进行独立核算,并进行审计,让专家和市民进行监督,这笔钱还应该专门用于反哺改善交通。”韩志鹏说。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建议,路边占道停车场等收费应统一纳入财政预算收入,并且每年报市人大审核,停车场收入只能用于改善交通设施和作为政府财政投入新建公共室内停车场,逐步用新建永久的公共室内停车场替代临时的占道路边停车场。

  不仅停车收费应当阳光化,接受市民监督。政府主导涨价的老办法是不是也该改改了?业内人士表示,广州此次停车费涨价,处处可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方案声称用市场化的“价格杠杆作用”引导停车,但对商业停车场和住宅小区停车场进行政府指导定价并不符合“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精神。

  治堵还是添堵?

  “配合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状况”是此次涨价方案一个说法。然而,近年来广州等大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成为严重的问题,各地也都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多数收效甚微,一些地方的拥堵甚至愈演愈烈。大幅涨价,能否起到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广州路边占道收费停车场呈现无序发展态势,越来越泛滥,而政府在建设公共停车场方面却没有什么作为,导致城市日益拥堵。如今政府不应该“想着收钱”,仅凭粗暴简单的涨价,并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曹志伟表示,近年广州市中小客车保有量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公共停车场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道路面积和交通设施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并在不断扩大。而室内停车场收费指导价不合理,投资企业建设积极性不高,造成室内停车场供不应求。

  与室内停车场高额的建设成本相反,路边占道停车场是“一本万利”,甚至“无本生利”,路边占道停车场的指导收费为10元/小时,是商住室内停车场指导收费价格的四倍。巨大的利益和低成本、无风险的经营,推动了路边占道停车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市政道路、内街、小区路上“蓬勃”地发展,给广州交通“添堵”。

  曹志伟建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利用社会力量增设停车位以及将停车场收费调整为差别性收费,以调节停车需求。

  还有学者表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个系统工程,依靠单一的政策来“根治”城市交通治堵,这种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政府应该做好配套措施,否则仅靠涨价难以达到治堵效果。  (记者 武卫红、刘宏宇)

【编辑:左盛丹】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