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博鳌徐和谊与朱福寿的汽车业规模论

2014年04月10日 10: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多了一个环节,专门设立了“汽车业规模论的隐忧和出路”的小论坛,尽管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临阵脱逃”,但是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以及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两位车界的大腕共同出席由芮成钢主持的汽车分论坛,加之二人对于当下汽车产业方方面面的一些独到解读,使得汽车论坛非常精彩。

  徐和谊和朱福寿关于特斯拉的解读,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他们承认,特斯拉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不会成为汽车产业的苹果。而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徐和谊和朱福寿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规模、产能是否过剩的看法。

  在产能是否过剩问题上,徐和谊的态度,要比朱福寿更为大胆乐观,毫不拖泥带水。徐和谊表示,产能过剩问题过于杞人忧天;而朱福寿的看法,就相对谨慎很多,虽然承认产能过剩问题存在,但“仍属合理”。

  但是他们的理由才是亮点。徐和谊认为,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是因为中国千人保有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他甚至大胆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年销售)3000~3500万辆的规模。产能不是问题,但徐和谊认为汽车产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的问题”。

  而朱福寿认为,产能过剩情况存在,但利用率在84%,在可接受的范围,他认为过去高速增长的市场让厂家乐观预期未来,地方政府过度扶持汽车产业,使得企业不能理性客观地做出决策。

  那么该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业规模或者产能是否过剩问题?

  中国经济网汽车认为,徐和谊和朱福寿两位车界大佬的言谈,其实代表了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乐观预期的观点。在中国汽车产业遭受环境污染、城市堵塞、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力的诸多外部不利因素下,大佬们乐观的预期,无疑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环境污染、城市道路堵塞的大环境下,限购、限行接二连三在一些城市逐步出台,加之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消费者距离太远,传统汽车仍是今后若干年的主要市场。但城市路面车都开不动了,拥堵费将要征收,停车费不断涨价,油价也不会降落,因此,很多人看衰未来的汽车市场。

  徐和谊和朱福寿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比如徐和谊看到的,是中国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需求以及中国车企在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会有效的消化产能,他甚至大胆预测,10%~20%的会进入国际市场,未来比例还会更大。

  产能是否过剩?未来市场规模会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一直伴随着中国汽车市产业,尤其在超高速增长的那几年。2009年金融危机袭向汽车界时,很多人当时都出现悲观观点,但是数年下来,中国汽车产业几乎很少出现整车企业被挤出市场淘汰出局的情况,即使如朱福寿所讲,地方政府过度扶持汽车业,争相上汽车项目,也没有出现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除非一些早就濒临淘汰的老旧的地方机械、农用设备制造行业,最终要么被收买,要么被淘汰,但它们并不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汽车的概念之内。

  但是我们更应该警惕如朱福寿所提出的,汽车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政府扮演什么角色?对于汽车产业影响很大,尤其在产能布局,理性客观的决策方面。    

  朱福寿建议,政府不要过度干预,让汽车产业回归产业本身,企业根据市场决策,他又建议,国家应该推出鼓励政策去消化汽车产能,比如通过类似制造资源第三方化的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其实,朱福寿的建议,反应了中国经济改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政府应该做什么?

  过去地方政府疯狂扶持汽车项目,除西藏等极少数几个省外,全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有汽车项目,一时间产能过剩压力在肩头;另外,地方政府拉动的兼并重组并不见得成为优质的产能整合。比如,长安兼并昌河哈飞数年下来,昌河又被收归北汽,哈飞经营面临惨境,业界一片哗然。

  日前,有人预测,中国治理雾霾的时间,要比发达国家曾经用的时间短很多,比如说30年,而治理雾霾,交通压力等,不利因素,究竟对于汽车产业的规模影响多大,在于看中国政府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在于是否不断去限制人们买车用车。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均保有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让中国汽车市场未来10年仍将保持刚性需求,换句话说,要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你政府是挡不住消费者去买车的。而这一切,需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或许是徐和谊和朱福寿乐观预期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底气和根本所在。(裴达军)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