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限牌潮”让新能源汽车加速入市

2014年04月16日 09:23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和逐渐增多的“限牌”城市,使得销售状况一直不见起色的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管理信息系统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4月9日凌晨,累计收到个人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申请和确认延期的共2420个,首次超过了指标配额。这意味着,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指标也需要摇号产生了。

  此前的2月份,个人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额为1666个,却只有1428例申请。有迹象显示,在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更多的普通家庭会倾向于使用新能源汽车,“限牌”似乎在变相刺激普通民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热情。

  事实上,在日益庞大的城市汽车保有量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考虑通过“限牌”来控制城市汽车的数量,以此缓解交通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空气污染现状日趋恶化,让各地酝酿的限牌政策均对新能源汽车大开“方便之门”,且明确鼓励民众购买和使用污染较少的新能源汽车。

  在北京,普通小汽车的摇号指标今年缩水近四成,配置机动车指标降为15万辆,但新能源车的配比率却逐年递增,从每年2万个调整增加到6万个。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指标也需要摇号,但中签率依然在7成左右,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而在今年3月26日刚刚开始实施“限牌”政策的杭州,预计每年提供的牌照额度将限制在8万个,同比萎缩70%以上,但新能源汽车却完全不受“限牌令”规则限制。

  有专家表示,随着“限牌”城市的增加,或将直接促进国内新能源汽车加速入市。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植已有3年,截至目前可供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品种和销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牌无车和有车没有充电桩等现象依然突出,“除了一些公共交通,私人主动去购买电动汽车的人数很少,大多数是在‘限牌’压力下被迫做出的选择。”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累计产量50万辆的目标。与之对应的却是,过去的2013年,国内共销售新能源汽车约1.8万辆,平均月销量不到2000辆。

  对此,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学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要想实现突破,关键是国内生产的电池是否又好又便宜,相关配套设施是否完善。

  记者调查发现,相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是当前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障碍。以北京市为例,可查阅的近60家专用充电桩、充电站中,几乎全部用于公交车、环卫车和出租车等公共服务用车充电,而仅有的几家“公用”充电桩也收费高昂,这与遍布城区的加油站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2月的1000多位新能源汽车摇号中标者普遍面临着“尴尬”:有了购车指标,却无从解决买车后去哪里充电的问题。

  多名北京的新能源汽车指标获得者反映说,除了车型少、选择性有限之外,充电难的问题是制约使用的最大难题。公共充电桩几乎没有,而小区物业由于担心增加管理成本和安全隐患,很难同意业主安装充电桩,这也使北京的1000多个新能源汽车指标面临成为“摆设”的窘境。

  “充电设施仍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顾虑,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饱和度不够的话,也会反过来影响充电设施的建设步伐。”北京一家汽车销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大多数市民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新鲜事物”不是很了解,再加上目前很多小区的物业不支持业主安装充电桩,新能源汽车走进私人家庭依然障碍重重。

  目前,国家电网和一些车企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方面已经有所动作。4月10日,美国电动汽车企业——特斯拉出台了其在中国的充电服务规划。特斯拉中国方面称,目前正在培训第三方电工团队,为特斯拉用户提供有偿的专业上门充电安装服务,并提供完善的充电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长期被垄断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也出现松动。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近期披露,电动汽车充电的充换电设施在国内将会“全面开放”,允许社会资本与国网在这一领域竞争。国网北京电力公司近日还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将用电报装和验收送电环节办理时间由12个工作日缩减为7个工作日;同时,积极打造5公里半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今年年底前完成1000个公用充电桩建设,预计到2017年实现城区和郊区新城全覆盖。

  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不断优化,政策执行力度逐渐加大,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加速发展。(记者 徐潇)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