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资销售,“半职业经理人”登堂入室?

2014年05月16日 08:36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奇瑞捷豹路虎与捷豹路虎中国共同成立了所谓“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简称:联合机构,IMSS)”,这类机构以前没见过,算是个创新吧,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利益相关方博弈、妥协的结果。我更关注的是联合机构总裁陆逸这个人,但不是他的个性,而是他反映出的一种现象。

  陆逸是外方还是中方派遣的,对一些媒体来说,这是高于一切的话语权问题:是中方派遣的,意味着中方主导话语权,反之则是所谓“话语权旁落”。如此简单、如此非此即彼的看法,是不是有些过时了?

  没错,陆逸是外方派遣的,但他在捷豹路虎中国也就一年多,此前曾在亚星奔驰和宝马中国供职,更何况他还是一个中国人,你能确认他会不顾中方伙伴的利益,死心塌地地谋求外方利益最大化吗?

  在我看来,陆逸虽然还称不上是一个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但已经很有些职业经理人的味道了,至少可以说是“半职业经理人”。类似的还有克莱斯勒中国总裁郑洁,她先后效力于通用中国和克莱斯勒,也是一个中国人。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戴雷是另一个案例,他先后效力于奔驰、宝马和英菲尼迪,虽然是个德国人,但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长期生活在中国,老婆也是中国人。这三人虽然国籍不同,但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共同点:一是其职业生涯中都有过公认的出色业绩;二是都同时具备深厚的本土和国际背景。

  当然,不止上述三人。实际上,很多外企高管以及合资企业中外方派遣的高管,都属于这类具有本土和国际双重背景的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管理人才方面的一项重要收获。对一个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来说,他们的作用特别重要。

  常听一些合资企业高管私下说,在企业内部,最大的难题就是内部沟通,既有外方与中方之间的沟通,也有中方与中方、外方与外方之间的沟通,而由于文化和体制背景的差别,中方与外方之间的沟通最难;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了内部沟通上,成本很高。而具有本土和国际双重背景及相关经验的陆逸等人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降低内部沟通成本。

  那么在为谁效力,这一更重要的问题上又如何呢?这从来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前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晓军对此曾有一段精彩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在具体业务中我把自己当成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在想尽办法让自己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但是毕竟我和安世豪(时任一汽-大众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我们是事业部中各代表一方的,我们无法不代表(各自)股东方面某些的意图。”虽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但张晓军认为应该具有“职业经理人的精神”——“如果双方总怀疑对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一方的股东利益,就会打得一塌糊涂,奥迪的业绩也就会一塌糊涂,这个结果恰恰是股东双方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两败俱伤。相反我们在一起合作,都从双赢的角度出发,把业务做得好好的,这是双方股东都愿意看到的”。

  当年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都曾为话语权打得一塌糊涂,业绩随之糟的一塌糊涂,后来开始追求共赢,终于翻了身。特别是东风日产,以前虽然也强调合资企业所有经营管理人员无论来自东风还是日产,都已经不是东风或日产的人了,都不代表各自股东的利益,而是合资企业的人,只代表合资企业的利益,执行董事会的决定,为合资企业的发展尽力,但在实际操作上情不自禁的陷入话语权争夺的困境,于是制定了《共同行动纲领》,将以往在代表谁及话语权等问题上的共识制度化,成了摆脱话语权困境的一个典范。

  那么,从品牌和企业发展长期战略的角度看,捷豹路虎国产后的最大挑战,无疑是如何处理好品牌与销量的关系。客观地讲,外方的最大诉求是在做好品牌的前提下,既要做好国产车,也要兼顾进口车销售,而对中方来说,品牌是人家的,自己的最大诉求理应是集中资源做好国产车,以便尽快实现国产车的规模经济和盈利。这里既有观念的冲突,也有利益的矛盾。克莱斯勒面临品牌重塑,Jeep和英菲尼迪品牌正在转型,其国产后类似的挑战只会比捷豹路虎更大。

  从客观环境上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减速,众多企业产品销量追着市场跑的时代已经结束,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更加挑剔,品牌形象对销量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品牌价值对盈利的作用更为重要,对豪华品牌来说尤为如此。如何在品牌建设、国产车和进口车之间的关系上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实现双赢,应该是陆逸等“半职业经理人”所长。至于正真的职业经理人,对合资企业来说,或许还没到那个时候。

  (何仑)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