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美购车标准趋同 省油可靠最重要

2014年05月26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当下,车载互联、自动泊车等智能配置相当火爆,选购新车时,是否多花点钱,选择有智能配置的高配车型,以免将来过时?成为许多消费者困惑。其实,大可不必困惑,统计数据显示,所谓“智能”,从未流行过。本期,我们从中美汽车消费者在购车用车上的不同,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也许对你选择汽车有更多的帮助。

  “智能”都不重要

  数据显示,2009年~2013年,中国消费者购车主要考核标准排名第一位是“质量好”,第二位是“品牌信誉好”,第三位“朋友和亲戚推荐”,第四位“车辆外形好看”,第五位是“产品安全性”。排名前五中,没有一项与“配置”或者“智能”有关。

  是不是很意外?不单中国,美国也如此。同样是2009年~2013年,美国消费者购车主要标准排在第一是“省油”,第二位是“可靠性(无故障)”,第三位是“价格优惠”,第四位是“外观设计”,第五位是“车辆性能”。第六到第十位为“工艺品质”、“车辆代表的形象”、“乘坐舒适性”、“每月还贷金额”以及“四驱系统”。美国比中国更加理性,购车前十标准中,汽车智能配置前十不入。

  在中国,车企大规模炒作智能配置始于2007年,先是合资品牌,后来本土品牌也全面跟进。从2007年~2011年,汽车智能配置的魅力值和吸引力逐年提升,2011年达到巅峰。但从2012年开始,逐年下滑,2013年跌至2009年水平。原因出在本土品牌上,2011年以前,本土品牌多用丰富配置弥补品质上的不足,但从2011年开始转型,注重车型质量,汽车智能配置装配率略有下滑。

  美国的汽车智能浪潮兴起于2006年,汽车智能配置安装率逐年上升,中间没有下滑。不过,与中国不同,美国在汽车安装的智能配置多为蓝牙、导航、倒车雷达、多功能方向盘等,对实际使用多有帮助。车载互联、大屏幕液晶屏、自动泊车等在中国目前时兴的智能配置,在美国并不流行。

  都很重视“可靠性”与“质量”

  从榜单排名,还可看出:中美文化不同,对待汽车上,却很一致。两国不仅都将“可靠性”与“质量”放在数一数二的位置,而且给“外形好看”足够多的票数。这其实是给中国本土品牌提个醒,“质量”和“设计”才是一款车在市场中的立足之本,只要拿出产品力足够高,不愁没有销量。

  有必要对中国消费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品牌信誉好”和“朋友和亲戚推荐”做个解释。这两者其实就是“可靠性”在中国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品牌”,听从“朋友推荐”,目的便是选择一辆可靠性高、故障率低的车型。由于起步较早,美国有较为中立、客观的车辆可靠性评级体系,比如美国消费者报告。中国汽车市场崛起太快,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消费者在不知道该选谁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品牌”和“朋友推荐”。

  中国消费者逐渐注重油耗

  “油耗”未进入中国选车标准前五,与中国至今仍为新购车者市场有关。大部分消费者第一次购车占多数,他们固执认为要对汽车好一点,“汽车能吃多少,便吃多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不关注油耗。相反,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车辆质量抱怨最多前十个问题中,“油耗量过大”排在第一位,得分远高于第二位的“刹车有噪音”。美国消费者投诉问题与中国截然相反,更多在于细节,比如导航的语音识别、蓝牙连接、风噪过大等。

  如此大的区别,与国庆有关。在中国,对车型油耗数值管控较为宽松,车企有太多的办法交出一漂亮的“油耗”成绩单,油耗作假,在中国不是新闻。只可惜,尽管舆论监督发挥到极致,但车企依然我行我素。美国不同,车企一旦油耗作假,消费者投诉,美国环保署便会跟进,并追查到底。在美国市场“混”的车企都是战战兢兢,对油耗数值空前重视。起亚就中过招,因为虚报油耗,被处以天价罚单。

  只要油价没有大幅下降,不用太长时间,在美国之后,油耗也将会成为中国购车重要参考标准。事实上,消费者未动,中国政府已经行动起来,新版《燃油限值》规定,到2015年,车辆平均燃油限值要低于6.9L;到2020年,要低至5.9L。

  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汽车智能配置是为数不多、获得各方面支持的汽车智能配置,比如自动启停、自动能量回收、自动关停部分汽缸等等。当然,节能减排不是汽车智能配置唯一出路。与安全相结合,推出智能化的主动安全配置;与导航相结合,避开拥堵路面,提高马路利用率——是另外两个方向。(周伟力)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