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先辟谣后限牌”有损公信力

2014年05月28日 08: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限牌传闻骤然推高南京的汽车销售量。据媒体报道,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该市汽车消费出现小“井喷”,限额以上批零单位单月汽车销售额58亿元,较一季度月均不到42亿元的零售水平明显上升一个数量级。业内人士分析,4月车市异常火爆应与限牌传闻“催促”消费潜能提前释放有关。

  网民认为,此前“先辟谣后突袭限牌”现象在多地上演,有损政府公信力。他们建议,规范政策决策程序,完善信息发布方式,维护政府整体公信力。

  突袭限牌“后遗症”

  尽管今年以来,南京市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态“今年不会限牌”,更不会“一夜限牌”,然而当地车市异常火爆表明,上述表态收效甚微。在网民看来,南京辟谣引发相反效果,乃此前广州、天津、杭州等城市突袭限牌之“后遗症”。

  据报道,上述城市在突袭限牌之前,大都经历了“限牌言论盛行—车市火爆—有关部门辟谣—突袭限牌”的过程。不少网民甚至认为,这已成为政府部门出台限牌政策的“惯例”。

  “杭州半夜鸡叫式的限牌已经使得政府公信力大大降低,政府辟谣也不会让人相信了,就像说‘狼来了’的小孩一样。”网民“51实说”认为。网民“米宁之矛_K rem lin”调侃道:“谣言在很多时候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公信力之殇

  网民认为,政府越辟谣公众越担心的现实表明,几起突袭限牌事件已令政府公信力受损。

  “民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选择尽快排队上牌,也不等到空闲时再上牌,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责任在政府一方。”网民“田水月”说“在汽车限牌限购政策上,前段时间天津、杭州等城市搞突然限牌和半夜鸡叫的把戏,尤其是杭州等城市‘先辟谣、后限牌’,损耗了政府公信力。”

  网民“龙兄何龙”指出,“尽管‘无可奉告’不是一种应对媒体的好方法,但为了信誉的尊严,官方对不便透露的消息宁可沉默也不应撒谎。”

  在一些网民看来,更需要反省的是,风声走漏背后是否暗藏内部交易和腐败行为。网民“张述”就指出,对于相关责任人尤其是那些将消息透露给4S店的责任人,必须要揪出“内鬼”,严肃查处。

  程序待规范

  对于南京限牌谣言风波,一些网民认为,需要积极规范类似政策决策程序,完善信息发布方式,维护政府整体公信力。

  网民“何小毛”表示,突袭限牌政策,似乎很难避免“以谣辟谣”的恶性循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谣辟谣”必然是常态,归根结底还是突袭式政策自身的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如果少一些不透明,多一些公开,那么,想避免“以谣辟谣”的尴尬就不是难事。

  “一夜限牌是公信力建设的一面镜子,启示我们守护公信力需要制度的力量。当下应把更大的精力用在制度建设上,确保言必行、行必果。一方面,把政府行为纳入制度笼子,防止公信力流失;另一方面,加大制度的执行和惩戒,对于失信行为勇于纠正、敢于问责。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有政府建设这一块内容,不妨在其中单列公信力建设这一环节,盘点一年来在公信力上的得与失。”网民“毛建国”说。

  (记者 张小洁 整理)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