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能源公车采购政策出台 概念股集体涨停

2014年07月15日 07:4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7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4年9月1日~2017年底将对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10日,据新华网报道,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关于电动汽车的“利好消息以后一定是层出不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13日,财政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又公布了 《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 “新能源化”时间表和路线图。受此影响,昨日新能源汽车概念股集体涨停。

  3只概念股涨停

  受行业利好政策出台刺激,昨日,A股新能源汽车概念股表现十分抢眼。其中,万向钱潮(000559,收盘价13.09元)、江淮汽车(600418,收盘价12.34元)和一汽轿车 (000800,收盘价10.71元)涨停,均胜电子、江苏国泰、杉杉股份、比亚迪等也纷纷大涨。

  分析人士认为,这与13日出台的《实施方案》有关。那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方案,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威力?

  《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及88个推广应用城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此外,其他省市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2014年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比例不低于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微颗粒物治理任务较重区域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比例不低于15%);2015年、2016年分别不低于20%、30%,以后逐年提高。

  记者注意到,方案出台后立刻引发市场关注。东方证券发布研报认为,这有利于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据该券商计算,在《实施方案》刺激下,2014年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约为3、4万辆,2016年有望达到10万辆。此外,其认为,由于《实施方案》规定轿车(含机要通信用车)采购价格扣除财政补贴后不得超过18万元,进口品牌价格过高将不在采购之列,这对自主品牌是一大利好。中金公司、平安证券也认为,《实施方案》的更大意义在于公务用车示范拉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招商证券汽车行业研究助理彭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政策绝对是一个重磅利好。3、4万辆的销量预测还比较保守,按照我国公车采购的实际情况计算,2014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应该达到17万辆、2016年达到55万辆。由于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实际销量达不到那么多。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比如锂电池隔膜、充电设备等。

  分析师:规模小成本难降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此前颁布的政策中,新能源汽车其实早已成为鼓励采购的对象。2008年8月,国务院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并要求把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2008年11月,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启动;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对新能源汽车单独打包,希望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不过总体来看,近年来鼓励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多停留在文件层面,政府的实际采购行为较少。

  对此,一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由于规模小,成本难以降下来,部分汽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是用于示范作用,规模化生产的车型较少,这是致使政府采购量少的原因之一。

  江淮汽车证券部人士则表示,产能、技术储备对车企来讲并不是问题,公司有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是一些基本问题还有待解决。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充电桩的配套建设。整体来看,还是需要市场规模起来后,公司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上述分析师认为,政府在《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鼓励引导的方式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明确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这些举措将从前端解决车企的后顾之忧。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有特别之处,确立了问责机制,落实推广方案。方案责成相关政府机构将新能源汽车购买情况纳入到公务用车管理绩效评价的考核范围,将对未达到购买比例和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和追究有关领导责任。问责机制的确立,或许将加强方案的执行力度。(记者 曾剑)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