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诺鸟巢首秀电动愿景 欲抢电动时代话语权

2014年09月11日 10:24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谁是欧洲电动车市场当之无愧的NO1?谁是已经初步完成由四款车组成的电动车豪华阵容?谁是唯一一家拥有全系价格适中的电动车产品的汽车制造商?谁又是首家CO2排放量低于115克/公里的汽车品牌?相信不少中国车主在回答这一连串问题的时候?都会有各自的答案。

  但正确的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人所熟知的法国品牌——雷诺。

  就像硬币有两面,当雷诺翻开硬币的另一面时,多少让中国的消费者有点意外,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法系品牌居然在新能源方面也颇多建树。而再过几天的北京鸟巢,即将为这个法系巨头的”绿色基因“添上一个鲜活的注脚。

  9月13日,首届电动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ormula E将在北京鸟巢拉开序幕 。这项同F1规格相同的国际级别的赛事由大名鼎鼎的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亲自主办,旨在为全球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展示平台,锦标赛将以“公开赛”的形式进行,10支车队将驾驶纯电动赛车,在北京、伦敦、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全球10个城市开赛。

  而在这个全球最高规模的电动车赛事中,雷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介绍,雷诺深度参与其中,它不仅成为官方技术合作伙伴,并且与Sparking Racing Technology公司为10支参赛车队提供40辆Spark-Renault SRT-01E赛车,同时也将冠名法国E.DAMS车队。为何会是雷诺?

  雷诺中国销售市场高级总监、东风雷诺销售市场部部长陈玮先生在Formula E赛前媒体沟通会上,向媒体讲述了雷诺在电动车方面的信心和野心。

  “2013年,雷诺电动车表现出色,销量达到19,093辆,同比增长13%,迄今为止,雷诺已经推出了ZOE、Twizy、风朗 Z.E。和Kangoo Z.E.4款量产电动车,而这也助力雷诺集团成为首家CO2排放量低于115克/公里的汽车品牌。”在陈炜看来,雷诺无疑是电动车方面先驱型的车企,尤其是电动车商业化探索方面,在欧洲更是遥遥领先于包括德系在内的诸多车企。

  众所周知,2009年,戈恩发布了一个雷诺中期事业规划,叫驾驭变革。而2011年,雷诺提出指导未来发展的“2016-驾驭变革”战略,承诺致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O2排放,率先成为首家拥有全系价格适中的电动车产品的汽车制造商。“变革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环境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引起了汽车产业的变革,而这中间电动车的推广是整个驾驭变革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陈炜阐释了电动技术推广对于雷诺的重要意义。

  雷诺变革的信心来自于实力。在核心的电池技术方面,最初一步到位采用换电式技术的雷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陈炜介绍到,雷诺认为,换电式技术是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它充分利用了非峰值电,在峰值和非峰值的价格落差很大的情况下,可以帮助消费者节省大量的成本。而技术上先人一步的雷诺针对目前的市场状况和接受程度,从市场角度出发,也为消费者增加了选择的余地。

  “这两年技术能力在提升,所以现在是双模式充电,既可以充电又可以换电,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但是雷诺始终没有放弃换电式技术的推广。雷诺从去年开始已经进入了双模式选择。”

  当然,在这个新能源、绿色环保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都在热议的话题时,特斯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富人圈子里的谈资、美国硅谷的光环似乎把其塑造成为了新能源新车的代名词,而雷诺似乎并没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戏中的主角。

  但在陈炜看来,作为一小撮富豪的玩具的特斯拉,却难担能够真正意义上推动新能源从概念迈向大规模商业化阶段的重任。“只有面向大众市场,而不仅仅是富豪们的玩具,这样才会有实质的意义。 ”

  动辄百万的门槛,高傲的圈层价值观、互联网的标签让特斯拉有意地远离汽车工业生态圈的同时,也自然地卸下了推动实质性变革的责任。它更像是电动车时代驶来前的一记信号弹,但却无法打响一场规模宏大、具有颠覆意义的战役,因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或许其主角仍然是真正意义上的车企。

  雷诺作为电动技术商业化方面的“隐形冠军”,期望用这样的形式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面前首秀其电动技术方面的造诣。或许是特斯拉和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遭到追捧令雷诺多少有些尴尬,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和产品积淀并没有带来理所应当的市场认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市场方兴未艾之时,雷诺却遗憾地交出一份空白的答卷。

  更加令陈炜和雷诺无法容忍的是,消费群体对于雷诺对于电动车方面领先的一无所知,种种迹象表明,之前长期在华处于守势的雷诺不仅仅没有抢占先机,在电动车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处于压倒性垄断地位的雷诺,在中国市场面前却表现得默默无闻。

  陈炜和雷诺认为,需要通过世界级水准的电动车方程式比赛,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烙印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电动车并不仅仅等同于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特斯拉和比亚迪之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可供选择的空间,对于未来的中国市场,仍然有第三种乃至第四种道路可供选择。

  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7,533辆,比2012年增长39.7%;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比2012年增长37.9%。新能源市场曙光愈来愈近,近日,比亚迪发布2014半年业绩报告,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达6倍。按照预期,由于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齐发,比亚迪到今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可完成10倍增幅。

  对于雷诺和东风雷诺,不愿也没有成本再去错失这一波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所带来的“红利”。东风雷诺在2016年的销量目标为15万辆,产能规划也仅有30万辆,但按照其长期目标,东风雷诺希望在中国市场达到3%的市场份额,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雷诺理应“够得上”的一块市场。

  但如何布局,对于东风雷诺的操盘手陈炜而言,在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前找到机会为中国消费者补一堂生动的雷诺“电动课”,确实是一件亟待思考的课题。

  雷诺这次大张旗鼓“发声”Formula E无疑可视为一次破冰行为。当谈及为何要深度参与这项赛事,其表示更多的是为了展示雷诺对于电动车的深刻认识。“ 我们现在更多是想借这个机会把雷诺在电动车方面的成就展现给大家,让大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FE赛车的最高时速是225km/h,百公里的加速是三秒,三秒体现了电动车技术的不妥协态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雷诺并不是把电动车当做玩具。”

  陈炜想让中国消费者知道,选择电动车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对车辆性能其他方面有所妥协,有所容忍,雷诺更愿意描述的是一个百年造车理念积淀与电动技术探索之后结合的成熟产物,它是能够真真切切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替代性主流汽车产品,也是为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所认可的电动时代的汽车产品。

  当然,对雷诺而言,花大力气在这次最高规格的电动车赛事上”发声“,或许并不会带来很多的直接的现实回报。目前对于雷诺电动车的实质性导入和推广,陈炜坦言,东风雷诺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雷诺最终会通过合资公司形式来推广电动车技术。这是东风雷诺规划的一部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推出了新政策,这涉及到一个补贴的问题。但是最终会不会在国产化之前抢先推出整车进口的方式,以此加速电动化在中国的推广,这都是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受限于诸多现实情况的制约,雷诺电动车从欧洲驶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动车同汽油产品不一样,你不能在基本的使用环境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推广,这是不负责任的,还有包括政策的落实度,甚至包括后续的环保、回收问题等等。 “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次从赛道上“讲述”雷诺的电动故事,务虚味道十足,但对雷诺与陈炜而言,依然有着缜密的现实考量。随着东风雷诺合资谈判的一锤定音,东风雷诺开启了雷诺在华发展的全新阶段,而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员新兵,如何阐释品牌是摆在雷诺在华刚刚履新的操盘手陈炜面前的课题。

  在陈炜看来,雷诺百年造车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技术优势和品牌DNA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绪。 “在现代的信息时代,跟消费者沟通,你只有三秒钟的时间”,深谙品牌传播之道的他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雷诺多层次的内涵给中国消费者讲透。

  定位太高的话,容易给人以阳春白雪的感觉,陷入了小众车的死角,但定的太低,则自损欧洲主流汽车企业的身份,如何在品牌阐释方面把握好之间微妙的平衡,即有所重点和突出,又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保持一个丰富的完整性,是雷诺能否从之前小众车型受众群体中跻身主流消费群体“法眼”的关键。

  在陈炜和雷诺的规划中,借助电动车方程式比赛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在消费群体面前强化了运动性的赛道DNA,另一方面则首次试探性地为消费者全方位展示欧洲市场对于电动技术的成熟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去丰富技术雷诺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并在电动车尚未大规模普及之前,“先入为主”地对于竞争对手起到“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

  “ 在全球汽车行业中间,雷诺是电动车技术、新能源技术坚定的推广者。“陈炜一再强调,从特斯拉在华趋之若鹜,到政府部门密集发声力挺,乃至于世界级电动车赛事的落地中国,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电动车时代真的到来了!而雷诺也愿意用一场赛道上没有刺耳轰鸣声的较量向中国消费者发出自己的电动宣言。

  那么。究竟雷诺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否得偿所愿,上演逆袭的好戏?在中国这个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否给它弯道超车的机会?面对着已然占据主场之利、咄咄逼人的对手,雷诺胜算几何?未来在电动车领域又该如何出招?拭目以待。(沈楠)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